韩琦
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在朝大臣。一时名流云集,士大夫交口奖饰,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此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计划。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盾,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倔强,向宋朝威胁“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主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大小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好战,“将统统从之”,韩琦果断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以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气,七曰营洛邑”。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幸运,进能吏,退鄙人,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清算吏治,提拔人才为首要内容的鼎新办法,与是年玄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鼎新计划根基分歧,切中弊端。此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主动参与的政治鼎新,就是汗青上驰名的“庆历新政”。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主动推行各项新政办法。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繁插手张海、郭邈山等带领的农夫叛逆步队。当时鉴于灾情严峻,还采纳了一些判定办法:遴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施助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查官吏,贤达的晋升,庸陋的夺职;将军队中老弱不堪交战者淘汰 1 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四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蒲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觉得“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保守派官僚的狠恶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擅权。特别是夏竦发挥狡计,谗谄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到了五年正月,履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快,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实在”,有的同僚不欢畅,仁宗却体味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成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来由,支撑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首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长久的“新政”以失利告终。韩琦在处所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大家乐其恺悌”。庆历七年(1047年)蒲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策动兵变,后被文彦博、明镐弹压。十仲春,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兵士骄横,军纪败坏,韩琦到任后起首大力清算军队,采纳恩威并行体例,对那些操行卑劣的兵士毫不包涵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厥后他又研讨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周遭锐三阵法,号令将士日月练习,成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动,黄河决口,多量哀鸿流浪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予便宜处置。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果断抵抗。熙宁二年(1069年)仲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端停止变法。玄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仲春,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以为青苗法非论贫富,一概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类做法底子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摆荡了变法决计。他对在朝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能够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厥后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而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定见。韩琦终究从庆积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鼎新者变成了因循保守的保守派代表,这是非常可悲的。一样,在对外干系上,韩琦一改畴前的倔强态度而日趋软弱让步。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题目上争得不成开交,韩琦上疏神宗,以为宋在边防战略上主动打击,主动防备,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此罢去”,以调换边疆安宁,求得临时苟安。
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水灾严峻,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起首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本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数发放给贫苦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 190 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重生我也。”自从本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情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都城,就向朝廷详细分解了陕西边备情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冗赋很重,百姓非常贫苦,便一概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大肆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保举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度事,当族。”蒲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帮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对西夏用兵的战略上,三人定见分歧。韩琦持倔强态度,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斗,以为迟延光阴,财务日绌,难以支撑,何况“元昊虽倾国犯境,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冒然打击,主张耐久防备,在加强武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同意深切敌境的打击战。夏竦难以决计,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本身决定。仁宗胡想一举处理题目,因而决定采取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按期于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打击,后从范仲淹要求改成春暖出师。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乘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看破。他敌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号令诸将严加戍守。仲春,元昊率 10 万雄师打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 1.8 万人,桑怿为前锋,前去抵抗,停止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号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成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咛:“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败仗,因而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抛弃很多物质,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号令翻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奔腾而出,回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奇之时,夏军已从四周合围。宋军虽英勇战役,怎奈人马三日乏食,怠倦不堪,宋军大败,6000 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当即命令退兵,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老婆几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 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六合,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非常放肆,令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身批示,但冒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战后宋廷究查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摆设、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察看使。闰玄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取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佩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合力,相互援助。因为两人守边陲时候最长,别名重一时,民气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如许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西夏在战役中虽多次得胜,但丧失也很大,民气好战,民怨沸腾,因而宋夏开端转入旷日耐久的“庆历媾和”。在鸿沟情势稍趋和缓的环境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传闻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地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此中奖饰韩琦说:“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厚,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浑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
保国利民
熙宁六年仲春,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故乡,终究实现了“官吏至将相,繁华归故里”的欲望。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在相州忽然长眠,享年68 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功臣”。谥忠献,赠尚书令。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 卷、《谏垣存稿》3 卷、《陕西奏议》50 卷、《河北奏议》30 卷、《杂奏议》30 卷、《安阳集》50 卷等。平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支出《安阳集》行世。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皇太后思惟保守,一些寺人不竭向太后说英宗好话,导致两宫嫌隙萌发,干系非常严峻。为了调剂两宫冲突,韩琦和欧阳修费了很多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哭泣堕泪,诉说本身的委曲,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宛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安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他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敷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今后今后,两宫干系垂垂和缓。治平元年(1064年)蒲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蒲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题目向英宗陈述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觉得“义勇”,三丁选一, 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备,既可加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题目大要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 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因而建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擅权放肆。神宗晓得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但韩琦仍果断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成淮南节度使。正在这 时,宋守边大将种谔私行对西夏建议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鸿沟氛围突然严峻,朝廷忧愁。韩琦在尚未到差的环境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以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果断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谅诈归天,战事暂告停歇。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 3 岁父母归天,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主,有弘愿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天真曲,学问过人”。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年)玄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仲春,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韩琦在担负谏官的三年时候内,勇于犯颜切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何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奸佞、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特别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着名。当时灾异频繁产生,流民多量呈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承平基业,毫不能“坐付庸臣恣其破坏”,成果四人同日罢免,名闻京华。他还峻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人缘拜托”的社会民风和“幸运日滋,奖惩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建功”的宦海败北风格,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知名者统统罢之”。名相王曾奖饰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力诋变法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时在河东路担负走马接受的寺人廖浩然,为人贪恣,仗势犯警。韩琦上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交界,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谈判,收回了这些处所,并立石为界。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为了制止契丹南下劫夺,号令沿边百姓迁徙本地,导致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庆历四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就曾建议消弭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沿边之地禁耕令,以减产粮食,供应边防军需,却为军帅明镐所阻。十余年后,韩琦于至和二年(1055年)春再次建议,才得以实施,开垦地步9600顷。至和二年仲春,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在故乡,制作昼锦堂于州署后园。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韩琦被派遣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韩琦就任朝廷枢要位置,起首碰到的一大困难就是仁宗的建嗣题目。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不决,而从至和三年(1056年)开端,仁宗就经常犯病,一时民气发急,群情纷繁。大臣们接连上疏,死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底子,当中尤以包拯、范镇言辞诚心,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五六年畴昔,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韩琦再提建储之事,以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终究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七年玄月,韩琦封仪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