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尾大不掉
当然了,大头必定是给最大的官赚去的,也就是说大宋每年丧失的钱银都在三万五千贯钱。这还仅仅是开封府,其他州府呢?这还仅仅是漕粮一项,其他方面呢?
啧啧啧,这么多钱,只要百来个官员能享用,也就是说每年每人能贪污三千五百贯钱的模样。
但是,弊端也不是没有的。
前后加起来,官员能操纵的就是三万五千多贯钱。
“唉,那小子又给老夫出困难啊!”章惇却受不住引诱,一旦黄河管理好了,还是在他任上,那岂不是能名垂千古?就算不在他任上也好,他也是点头人之一,汗青书上必定要大写特写的。只不过,如何为张正书讨来这门差事,这才是最难的一件事。
如果官商勾搭的话,那赚头就大了。
要晓得,北宋的漕运,火耗是一年比一年多,但即便是宋朝立国之初,漕运火耗也要超越两成。然后,跟着黄河河道淤塞,赃官高低其手,倒买倒卖,火耗超越半数是常常的事。比来几年,另有超越六七成的,气得赵煦狠狠放逐了几个赃官贪吏,才算是把火耗减至五成高低。
最起码现在,宋朝已经完整落空了对粮食的节制,一旦某地产生灾情,必定会有商贾囤积粮食,倒卖高价粮,逼死很多百姓。到了宋朝这时候,一起飙升的米价就足以申明事情了。其他处所的米价都是不过斗米7、八十文钱,但是在开封就要斗米一百三十文钱。这还是回落的米价,在前段时候京师地动,米价一度高达斗米一百7、八十文钱!
章惇是晓得让赃官、庸官治水的坏处,可他一旦提出来,那就即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就算他是宰相,也不敢尝试百官之怒。唯有赵煦硬气起来,尽力打击赃官贪吏,才气止得住悠悠众口。但更加难办的是,漕运一事。“那张家小子要漕运之权,还承诺火耗不超越两成,官家必定动心了。”
一旦把漕运交出去,满朝文武怕是要用眼神杀死章惇了。
幸亏,宋朝天子也不是傻子,起码从宋仁宗开端,就对这类猫腻知之甚深。因而,漕粮的比例开端减少,暗中搀扶商贾运粮到开封售卖。
当然了,汴梁城只要百万人丁,一年两万石粮食是已经差未几了。加上常平仓等各种堆栈的预备粮食,也就是一年两万五千石摆布。两万五千石,也就是能贪污一万三千多贯。这还只是差价罢了,另有火耗呢?撤除约莫两成的火耗,足足有三成是白赚的。
向来治水都是赃官高低其手的好处所,瞧瞧那前两任都水使者,王宗望还算治水卖力,也有才气。可吴安持呢?蹉跎八年,让经手官员贪得盆满钵满,他本身也吃得肥头大耳,满嘴是油。好了,到了最后连病恹恹的高太后都看不下去了,免了吴安持的都水使者,随便丢他到工部做一个侍郎,一点实权都没。
漕运的好处,可比治水多多了,且不说甚么,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不眼馋的。
但又不得不听这些转运使扯淡,因为“漕司”在宋朝是一个庞然大物,即便是宋朝天子想要分化,也只能缓缓图之。以是,他们的定见不得不正视。这也是为甚么不能打消漕粮的原因,任由赃官贪吏并吞国库公款。没体例啊,尾大不掉!
成果到了本日,漕粮废弛,官仓形同虚设。章惇固然明白漕粮现在还能贪污一点点钱银,但是粮食命脉已经被商贾占有了。漕粮,名存实亡。如果朝廷完整抛弃漕粮,还能腾出一点点钱银来给官员发俸禄,仿佛也不错。“或许漕粮的事,并没有老夫设想中那么大阻力?”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章惇再蠢也不会做这类事,更何况他也是宦海老油条,对于内里的门门道道是再清楚不过。
章惇的猜想是精确的,哪一个天子听到如许的火耗能不动心?
从元祐二年到绍圣元年,足足八年时候就被吴安持这么荒废了。
至于那收过河钱甚么的,还是其次了。
不得不说,宋朝的天子都很聪明,晓得操纵市场来均衡赃官。像漕粮就是一个很典范的例子,毕竟触及到钱银的,都是猫腻很多的。真正能做到水至清的状况,恐怕不实际。为了国库能好受一些,宋朝天子才默许商贾运粮发卖。不得不说,此举确切能按捺赃官对漕粮高低其手。
起首是收卖价,竟然是用出船代价来结算的。为啥?显而易见的事啊,一百一十文钱的米价,和7、八十文钱的米价,最大的差价在四十文钱!一石米就是四百文钱,十万石就是五万两千多贯钱!
章惇想得很多,因为司马光等人的乱来,王安石的新法被罢尽,常平仓轨制也遭到打击,已经差未几名存实亡了。漕粮和常平仓,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现在漕粮完整成为了赃官狂欢之处,一点用处都没。前段时候米价飙升,也不见漕粮能平抑米价。反倒是因为漕粮完善,很多转运使向朝廷哭穷,弄得赵煦也好,章惇也罢心烦意乱。
“遵循那张家小子所言,他构造船队运送漕粮,也不是不可,但毕竟是商贾,那里有朝廷把漕粮拽在本身的手好?”章惇太清楚漕粮的猫腻了,以是他用脚指头都能算得出这漕粮的利润有多大。一斗米,在汴梁城是一百三十文钱;但是在产米多的地区,斗米只需求7、八十文钱。嗯,能够这么说吧,就是收卖价和零售价的分歧。哪怕是一船大米运到汴梁城,出船代价也不过是斗米一百一十文钱摆布。
也就是说,两万五千石粮食,起码要运五万石粮食才行。五万石粮食的三成,也就是一万五千石,换算成铜钱足足有两万两千贯的贪污额度!
“如果引入商贾插手漕粮,说不得能根绝赃官,还能重塑常平仓……”
偏生黄河在这段时候里,足足决口了六次之多,并且都是大决口,黄河众多数千里,形成了无数百姓流浪失所,粮食歉收,蝗灾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