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朕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偶然躬身道:“回官家,奴婢打小儿进宫,入宫以后便陪在官家身边,现在已是整整三十年了。”
种师道等一众大佬们也个人堕入了懵逼的状况――这好好的进了宫,如何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先被官家给怼了?
“没有权,没有知,该是哪个官位就老诚恳实的干哪个官位该干的事情。如果还想跟之前一样混日子? 那就给朕把脑袋洗洁净了等着。”
赵桓却笑眯眯的盯着李纲等人,直到看的李纲等人都心中发毛了才笑了一声,说道:“且先等一等,种卿他们差未几也该到了。”
就像后代那些欠更不还的收集小说作者一样,欠上几百章的更新以后也就无所谓还不还了。
偶然从地上爬了起来,躬身道:“回官家,现在侍卫在官家身侧的,多数便是熟行厂和净军的人手,皇城司和殿前司的在核心。至于御马监,也已经筹办好了,并且御马监的人手是从禁军当中抽调精锐而成,随时可用。”
说完以后,赵桓又让偶然拿出早已筹办好的舆图放开,指着舆图上已经划出来的圈子道:“加上甘肃和交趾、析津府等地? 朕将大宋分别为三十六处布政使司。”
“朕对海军很绝望,对禁军很绝望。以是,朕对枢密院也很绝望。”
归正行政机构权柄堆叠要处理,官僚痴肥的题目要处理,枢密院和军队内里那些乱七八糟的题目也要处理。
“起来吧。”
跟其别人相互对视了一眼后,身为当朝太宰的李纲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躬身道:“启奏官家? 此事是不是应当缓缓图之?通盘窜改,毕竟影响太大,一个不慎……”
“不缓。”
偶然躬身应下,心中倒是一颤,随即便倒出着出了大殿。
“六部也只是一个统称? 转头还要增设如商务部、交通部等衙门。总的来讲? 就是一个衙门管一摊子事儿。一个萝卜一个坑。”
“大宋百余年的弊端,朕明天就要好好给他治治。要么治好,要么治死。”
“大不了,朕就重新打一遍江山。”
赵桓半眯着眼睛嗯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俄然开口叮咛道:“去传太宰李纲、户部尚书庄成益、吏部尚书李若冰、工部尚书高子安、礼部尚书方剂安、兵部尚书李文德、刑部尚书谷克成,另有御史台沈颢他们几个进宫来见朕。”
与其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渐渐来,倒不如直接干脆痛快点儿,一次性就把这些题目全给措置掉。
“朕现在奉告你朕的答案。”
正所谓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又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废路。置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州,州下设县,县下设乡。以其主官统管全局,依六部例置副官,布政使司为厅,州为局,县为处? 乡为科。”
“朕的话说完了? 谁同意?谁反对?”
……
“厢军与禁军体例不异。然厢军不卖力对外作战,仅卖力对内。处所官府若遇天灾或衙门没法的山贼盗匪之流,能够向厢军乞助,碰到厢军没法处理的,能够向禁军要求援助。”
“吏部这段时候多忙一忙? 统计一下在册的官员? 按其四格八法考核成绩为准? 能者上? 庸者下。”
这是直接把太祖天子定下的端方和轨制完整给通盘颠覆重来了啊!
对于李纲和李若冰等人来讲? 俄然间听到赵桓的这些安排? 无异于大好天的遭了雷霹――
“你们不跟着朕,朕就去汴都城的街头上,重新拉步队。”
“驿站而后归兵部统领,枢密院不再办理驿站事物。”
“恰好,此次朕要改制,枢密院也跟着一起改改。”
“的确是丢尽了大宋军队的脸面,也丢尽了朕的脸面!”
以是赵桓就先把目光瞧向了偶然,问道:“偶然,你跟在朕的身边有多少年了?”
“以六部为例。既有三十六处布政使司? 每部便该有三十六个清计司? 应对各处对应的布政使司衙门。今后如果再增加新的布政使司,便只需求增加对应的清计司。”
现在摆在赵桓面前的题目天然也是一样的。
“禁军体例改成军、师、团、营、连、排、班。十报酬一班,三班为一排,三排为连续,类比推之,三师为一军。后勤、探子、传令等另立为班。每连以上始设。自团级起,可设炮营,师级可有炮团。启用大兵团制,全军为一兵团。”
种师道等人来的速率很快,倒也没让李纲他们等太久。但是方才行完了陛见的礼节,赵桓就直接对着枢密院开炮了。
但是就在种师道等一众枢密院的大佬们被怼得晕头转向时,赵桓却又将目光投向了李纲等人,说道:“刚才李卿说应当缓缓图之?”
“朕喊你们来,是提早告诉你们一下,朕接下来将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跟你们商讨。”
“大理寺归于中书省,御史台则独立于六部以外,一样要各设三十六清计司。别的,御史台与皇城司、殿前司等衙门一样,直接对朕卖力。”
“孙万石所卖力的热气球军队编入禁军,自军级肇端设。”
……
好天轰隆。
大宋立国至今一百六十余年? 历代官家倒是都挺喜好玩鼎新。但是向来就没传闻过哪一任官家敢这么玩啊!
偶然被问得有些懵,旋即便跪倒在地,拜道:“奴婢这条命便是官家的,官家要奴婢生,奴婢便生,官家要奴婢死,奴婢便死!”
“统统禁军、厢军全数重新考核提拔,各格的留下,分歧格的滚蛋。缺额的补齐。”
赵桓淡淡的叮咛了一句,又接着问道:“朕让你筹办的熟行厂和净军、御马监,都筹办的如何了?”
赵桓嗯了一声,却又似笑非笑的问道:“那你说,朕能不能信得过你?”
“朕欲废门下省、尚书省,留中书省。六部各司其职,归于中书省。”
“今后不准处所官员私募吏员? 改成朝廷同一调派。这事儿归吏部来管。”
“堂堂的大宋海军,竟然能在海上跑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