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加官进爵
“胆小包天!胆小包天!”武则天跺着脚,脸都气绿了:“他明天敢杀淮西王,岂不是明天要连朕也杀了――传朕的口谕,将那厮枷进洛阳,凌迟正法!朕倒要看看他,天下到底是谁家的天下!是朕武家的天下还是他陈秦的天下!”
众大臣只点头,这陈秦真的是狗胆包天,周瑰杀了也便杀了,皇上并没有究查,但武德宗岂是周瑰所能对比的?武德宗位列亲王,天子的娘家侄子,武则天即便不顾及血缘之情,但打狗欺主,你杀了她的侄子,就如同一耳光抽在天子的脸上,天子岂能容你如此猖獗?
武则天接过急报,只扫了两行,便脸一冷,继而将急报一掷,痛骂道:“混账!真的是混账!竟连朕的淮西王都敢斩杀!岂有此理,的确是岂有此理!”
众将领虽晓得徐驰杀了淮西王,武则天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但没想到会如此急不成耐,没等徐驰进京,就将不成一世的大总管给枷上了。
夏官侍郎李迥秀急了,仓猝出班奏道:“陛下千万不成,那混账此时手握重兵,若晓得陛下要将他开刀问斩,保不定他狗急跳墙,挟重兵而谋反。陛下不如不动声色,等他班师回朝以后,再问罪不迟。”
高延福无法,只得领命遵旨,第三次找徐驰传旨去了。
武则天瞋目圆睁,又对着高延福吼道:“你还愣着干甚么?你马上赶往赵州,将那厮枷进京来!朕要亲身脱手,剥他的皮,抽他的筋,喝他的血!看是他陈秦短长,还是朕短长。”
李迥秀的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本来是美意,却反挨了天子一通吼,只得唯唯诺诺地连宣称“是是是”,再不敢说多话。
众臣惊诧,徐驰仅仅以五万之众,前后歼敌十余万,俘敌四万,斩杀了默啜可汗的胞弟苏丹禄,活捉了默啜可汗的智囊阿勒勃登,其他被杀的被捉的大小将军,不计其数。立下如此丰功伟业,却只捞到了个从六品的小官。要晓得,像如许的小官,不管中心还是处所,可谓是数以万计,汗牛充栋。
“甚么谋反不谋反的?他连朕的淮西王都敢杀,这还不是谋反吗?他非要把朕都杀了,才算谋反吗?他混账你李迥秀也跟着混账?莫非这还不算谋反?”武则天一肚子的气无处撒,对着李迥秀,声色俱厉地大吼起来。
合法君臣喜气弥漫地在会商给徐驰封官进爵的时候,武懿宗的急报,回声而到。
大臣们不是傻瓜,对帝王家的心机,心知肚明,晓得武则天不会对徐驰大封特封,大赏特赏,但徐驰立下了如此大的功绩,获得的竟然只是一个从六品上的虚衔,还是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感。以他们的估计,最不济也应当是个三四品的大将军,毕竟其麾下的将领,官居三品四品的,不在少数。
狄仁杰老奸大奸,内心明镜似的,岂有不明白高延福心机的事理?狄仁杰朝高延福点了点头,意义是你去吧,老狄也救不了他。
徐驰专属的羽林卫队,摇身一变,就成了押送犯人的钦差。幸亏羽林卫队的身份固然变了,但没有一小我将他当作犯人对待。之前是如何保护徐驰的,现在仍然仍旧。毕竟徐驰的本事摆在这里,别人不知情,他们能不清楚徐驰的为人吗?
固然张翰、赵裕民、王胡子、许衡四人郁郁寡欢,各级将领都有些低头沮丧,独一的例外就是徐驰了。徐驰持续持续着他的好表情,仿佛毫不在乎本身的戴罪之身,底子没把斩杀武德宗当作一回事儿。高延福悄悄点头,之前还只当他是地痞恶棍,殊不知其人的所思所想,底子就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获得的。
众大臣面面相觑,不会吧?谁都晓得淮西王是后军大总管,普天之下,勇于斩杀淮西王的,肯怕就只要天子本身了。当然,如果非要再找一个的话,那就是非徐驰莫属了。只要那小子是个愣头青,不知天高地厚,如果是徐驰杀了淮西王,倒还说得畴昔。换了任何一小我,都不成能杀得了堂堂亲王。
再说徐驰,在赵州休整了几日,又将死难将士的尸体用棺木装殓了,棺木上覆盖着徐驰便宜的军旗。
阵亡的五千余将士分装在五千余口棺木中,徐驰正待领了将士及很多的棺木,回转洛阳,不料高延福却到了。
在众将领的讨情之下,高延福承诺临时不给徐驰上枷,等进洛阳时再做做模样,好向天子交差。高延福天然是顺水推舟,既然大师都有保徐驰的意义,看来这小子的分缘还是不错的。
武则天向来不鄙吝封赏,但恰好对徐驰,仿佛那些个虚衔很金贵似的,多出来的那几石俸禄,就会掏空大周的根柢似的,硬是惜官如命。一年以内给徐驰升了两次官,由朝散郎而至宣德郎,由宣德郎而至朝请郎,由从七品上升到了正七品上,看似圣眷正隆,皇恩浩大,实则是华而不实,徒有浮名。徐驰支出的尽力,天子获得的实惠,大大超出了戋戋一个七品官员的才气范围。
方才还是一团和蔼的朝会,俄然沉寂下来。甚么?淮西王给斩杀了?谁敢斩杀淮西王?
高延福押着徐驰走在前头,前面则是徐驰的雄师。四万多的雄师非常愁闷,本来是班师而归,现在主将犯了大罪,看来此次的功绩算是白白华侈了。
高延福内心也是大急,想为徐驰说两句好话,但天子正在气头上,不说还好,说了还会肇事上身。情急之下,高延福连连朝狄仁杰使眼色,希冀狄仁杰站出来,劝劝大怒之下的武则天。毕竟在天子面前说得上话的,除了狄仁杰以外,再无第二人。
当然,武则天封或不封,封大还是封小,全在她的一念之间,与众臣毫无干系,他们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安排罢了。众臣固然内心鄙夷天子刻薄寡恩,但嘴里却一齐奖饰陛下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