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直到傍晚,梁王于病榻上传来一张纸条,军议才算有了开端的成果。
梁王沉痾,没法议事,只能受权敬翔,调集告急军议,参议下一步对策。
当然,梁王殿下是诚意昭然,甘心让出全部河北,今后与燕王隔河而治。如果燕王俯允,梁王殿下言道,可向天子保奏,规复燕王之爵,立国为燕,并附赠泽潞二州,觉得大礼。今后今后,燕王可为一国之君,建庙堂社稷于幽州,传子孙万世于春秋。帐下官佐,亦可为建国之臣,封侯戴伯,宁不远矣!呵呵,臧明老弟在燕王麾下,可谓社稷重臣,就算国公之位,想必也不算难事!
韩延徽读书很多,如果放在承平之时,也足以去对付朝廷的科考,他在燕王帐下,首要职责便是统战,也就是在外系之间捭阖纵横,实在本质上也是“纵横家”,故此并没有被李振的话所“震慑”――好为惊人之语,这是纵横家的常用手腕。
李振只得在石后堡中营临时安息,当夜展转反侧,没法入眠。他自认乃是天下间都数得上名的重臣官僚,那里受过这类报酬,心头非常不忿。不过李振却想岔了,这是全部燕军体系的特性――遇事逐级上报,并非轻视和热诚他。
转过天来,李振及随员二人被燕军护送至潞州,沿路之上,可见大队大队的军士正在向南开赴,各式车架构成的长龙一眼望不到边。来到高大的潞州城下,就见城头旗号招展,城上城下满眼都是兵马,整座城池都成了一座庞大的虎帐。
如果要论对梁军打击最重的,无疑是朱友宁的战死。朱友宁是梁王亲侄,自幼聪敏、熟谙兵事,随梁王参军以来,在围歼秦宗权、争夺河南的大小百战中,逐步生长为梁王部下独当一面的帅才。宣武与河东的历次争霸当中,朱友宁都被付与统领方面之责,在军中威权卓著。
元从亲军都批示使王彦章死于陌刀之下,找到的尸身自右肩向下分红两片,装殓他尸体的梁军降俘稀有人当场呕吐。
十多万人的折损,或许所带来的独一好处就是,粮食又能够多支撑个十来天。但现在的题目是,诸侯联军已经没有了决斗的勇气,就算能多对峙几天,对挽回大局又有甚么用?
李振没有见到燕王本人,传闻昨日潞州军议后,燕王便由陵川前去泽州了,说是要慰劳和表扬建功的军士。李振对此有些怨气,他去天下任一一方诸侯处,都能获得最高礼遇,无不是诸侯本人相迎,有些权势小的诸侯,在李振面前乃至卑躬屈膝。可燕王倒好,甘愿去南边阅军,也不在潞州稍候些光阴,莫非燕王不知,他此来是商谈军国大事的么?
“振此来,是送燕王与诸位,一场好大繁华的!”李振开口便气势实足。
既然见不到燕王,李振无法,只能打起精力头来,和韩延徽周旋。
李振满载着众将臣僚们的但愿,分开高平后,穿越长平通道,来到石后堡前。他报出自家名姓以后,燕军驻守石后堡的兵士也不认得,但传闻是“梁王使者”,还是缓慢归去禀告了。
到目前为止,诸侯联军另有二十余万人,此中康怀英的保义兵、杨师厚的武宁军、贺德伦的滑州兵都没有甚么大的折损,尚堪一战。梁王没有过分怪责不尽尽力的王宗佶和李神福,反是对二人好言安抚――此时的诸侯联军再也接受不起甚么变故了。
梁王崛起二十年间,凡是有触及军国大事的出使游说,向出处李振出面,他口舌锋利,长于察言观色,为宣武体系内的“纵横家”。只是之前向来是出使劝降,或者是游说结合,从未有过“乞降”之举,就算“乞降”,满是“诈和”,行棍骗之计,哪儿会如本日这般端的前去乞降?
建武军节度使朱友宁率残部困守薄河泉东五里外的郑村,死守三今后,被燕军放火烧死,尸身没法辨认。
镇国军节度使张归厚于疆场上向燕军请降,被押送至泽州看押,等候着燕王李诚中的终究讯断。
大唐隙裂垂百年矣,梁王殿下实不肯天下黎庶再受战乱之苦,迫不得已方才发兵讨伐李氏‘伪王’,只观天下诸侯云集呼应,便可知梁王大义!何如燕王受‘伪晋王’调拨,不知此中究竟却出兵互助,不得已,梁王殿下才与燕王交兵,实在是令人感喟!
只是路上的所见所闻,边让李振惶恐不已。他暗自思忖,燕王仅仅以河北一地,如何招募得来这很多雄师,并且看这些行伍的气势,竟然都是练习有素的,全然不是用来充数的民夫!
郭启期和王师克临阵转进,诈取泽州东北、高平允东的计谋要点陵川,随后向燕军献城。陵川是白陉在河东的入口,上连壶关,下连泽州,燕军获得陵川,即是完整封闭了白陉,同时也打通了南北之间的联络,全部燕军连成一片,将诸侯联军完整包抄在了高高山区。
厅子都批示使王晏球在逃窜的路上为赵州军马队截住,力战不降,身中数十弩而亡。
见韩延徽神采安静,没有适时接上一句“君何出此言”,只是笑吟吟的望着本身,李振俄然感到有些泄气。但话必须说完,他也只能就着这句“惊人之语”,持续侃侃而谈。
在潞州官衙中访问李振的,是韩延徽。提及来,李振与韩延徽也算老了解,当日天下诸侯齐聚东都之时,韩延徽曾代表燕王参逢其会,当时候的李振意气风发,韩延徽则多次碰鼻,两人之间职位何其差异。他晓得此人在燕王帐下授的是将军之阶,但担当的职责,却半文半武,必然程度上与本身有所类同,也属于军中谋士。
一天里,他前后见到了伙长、都头、批示、批示使、都批示使及各级虞侯军官,将来意翻来覆去说了一遍又一遍,但到了夜里,仍然没有看到统制一级的军官,幽州军统制孟徐兴、点检王义簿、司马薛继盛都去潞州插手临时军议了,至今未归。
因为燕军具有大范围的马队力量,导致失利的诸侯联军蒙受严峻伤亡,此战诸侯联军战死三万余人,被俘十万不足,大部分都是在流亡的路途上被杀死或抓获的,逃回高平的,只要寥寥数万。燕军方面,战死五千余人,受伤一万余,此中重伤七千多人。
因而李振在石后堡哨卡前等候半晌,然掉队入石后堡前哨;等候半晌,进入石后堡前寨;又等候半晌,进入一座虎帐;持续等候半晌,被领到石后堡中营......这一天就算畴昔了。
但今非昔比,李氏伪王一脉已诛,天下动乱之源已去,梁王殿下为大唐计,为百姓计,愿与梁王止戈和解,今后以后,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岂不甚好?
只是情势如此,又能如何?因而李振临危受命,前去潞州,商谈媾和之事。
在梁王的麾下体系中,朱友宁、氏叔琮和葛从周可谓三大帅才之一,都是能够让梁王交托大局的人物,哪怕是军中甲等勇将王彦章、王晏球的的折戟,都没有朱友宁战死对梁军的影响那么深重。梁王气痛攻心,直接病倒。
但建武军、元从亲军和厅子都、镇国军、保雄师的丧失,直接伤到了梁军的底子,这些军队都是梁王能够拉出来野战的主力,现在却几近尽数毁灭,让梁王越想越急、越思越冷,回到高平后没多久便一病不起。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诸侯联军与燕军在泽州以北的薄河泉决斗, 参战的诸侯联军总兵力十七万人,燕军为八万人,鏖战至寅时,诸侯联军崩溃,燕军获得了光辉胜利。
“臧明老弟今春之时去过洛阳,也知现在天下局势,当日天子分封诸侯,却独独缺了河北与河东,为兄甚为燕王遗憾。某家梁王殿下实在并偶然与燕王为敌,所谋全为复仇――臧明老弟也当晓得,宣武与河东,交战经年,积下了多大的仇隙。李鸦儿固然死了,但其子仍在,且僭称‘伪王’,不但不来洛阳赴盟,反则整兵备战。
军议是在沉闷的氛围中召开的,议来议去,也没议出个甚么章程来,面前的局势已经很较着了,别看雄师的兵力于燕军仍旧不低,乃至还多一些,但燕军堵住了南北两端,已经稳稳占有了上风,别说现在士气低迷,就算能够病笃一搏,也要人家肯跟你搏一番才行啊。燕军只要守住了石后堡、泽州和陵川,只需一个月工夫,雄师就得轰然崩溃,人家凭甚么跟你硬拼?
别的,氏叔琮的保雄师丧失了一大半,一样对梁军的影响颇深。氏叔琮是另一个可堪大任的帅才,但与朱友宁和梁王的血缘干系分歧,他和葛从周一样,能够独当一面,依托的是本身部曲的气力。部下那些百战疆场的老兵折损,使氏叔琮的气力突然降落,现在再让他统领方面之责,其他将领毫不会等闲佩服。
现在向天子奏拟的本章都已齐闭,只需燕王点头,则天下再无兵事,诸侯繁华繁华可期!......当然,如果臧明老弟将来之册封不甚对劲,为兄拼却几分薄面,也要说动梁王亲身为臧明老弟具本,国公之位是绝对跑不了的!”
诸侯联军向燕军乞降,燕军放开通道,让联军撤出河东。梁王承诺,向天子请诏,规复燕王爵位,承认燕王对全部河北及辽东的统治,并以河东之地归入燕国。这是一份相称于承认败北的乞降前提,梁王终究拉下了颜面,军议重将特别是梁王麾下世人,都深感屈辱。
荆王马殷被燕军当场俘获,押送途中意欲逃窜,被箭矢射死。
仅仅相隔十来天,节堂上坐着的人就空了一半,朱友宁、张归厚、张存敬、李思安、王彦章、王晏球、马殷、郭启期、王师克......或死活降,都已不在其间,让敬翔看得是心中一片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