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粥厂计划
“大人,依下官的经历,杭嘉湖三府起码要设立粥厂三十座。”李赓芸道:“杭嘉湖地狭人稠,若无三十座粥厂,绝难同时施助这很多百姓。并且从积年粥厂创办环境来看,开粥厂放赈,并非一劳永逸之举,此中多有旧弊,如果不能处理,只怕很多百姓不但领不到充足的粮食,还会温饱交煎而死。我能想到的弊端,一是很多处所官府发粮不敷,常常掺杂石灰于粥中,如此放赈并非利民,乃是害民!有些粥厂固然粮食足备,却不知规律,开厂放赈,多有百姓一拥而上,竟至相践而死者不计其数。另有,粥厂常常会聚数千百姓,此中不免会有老弱女流,他们身子不好,特别需求在乎,很多处所施赈之时,没有特别照顾这些人,随便将他们安设一处,有了病治不了,还轻易形成相互感染……以是虽有饥荒,大多府县官府却都不肯开粥厂,只因一旦有了这些事,那百姓没遭到实惠不说,仕进的还要被参一个渎职,久而久之,很多人也就怕了。”
“我晓得了,看来创办粥厂本身并没有弊端。”阮元思考了半晌,道:“此中弊端,大多来自官吏贪婪,又或无知。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题目,都能有应对之策,那就办三十座粥厂出来,只要兴利去弊,对百姓便是善政!此次开粥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放赈所需重视的要点,一一公示于百姓,让百姓晓得,粥厂应当是个甚么模样。以后抚院藩司也各自下派吏员监督,只要有百姓发明粥厂有题目,就准予百姓立即上报!如许,上面不管是甚么人放赈,总也是有个可行之法了。”
一时候计议已定,大家也便接踵散去,筹办创办粥厂事件了。阮元看着各县灾情上报,却还是有些忧心,本来这年受灾最重之处又是湖州,上一年本身便是亲赴湖州数县主持救灾,方才稳住情势,看来这一年也需求再往湖州一次了。
“另有就是贪吏太多,很多处所放赈,常常监办粥厂之人都是本地吏员。这些人夙来贪小便宜惯了,经常剥削赈粮,最后发到苍内行中的粮食,不过是净水中多了几粒米,那样的粥厂只会形成民怨。”清安乐也弥补道。
“中丞大人,如果如此,依下官之议,只要开粥厂了。”李坦建议道:“下官也在其他处所救过灾,清楚现在这灾情,粮价是一时节制不得的了。杭嘉湖那些下贫百姓,多数是有力再去购粮的,如果只按先前赈灾之法,下官觉得已经不敷以惠及三府全部百姓。既然我们目前赈灾银钱已经充足,那上面就分批买粮,集合在一起施粥放赈,方能渡一时之急啊。”
对于这些都城中的窜改,阮元一时也得空在乎,因为这时的杭州另有更大的困难。自嘉庆十年三月,杭州便阴雨连缀,全部四月雨情都毫无转机,直到蒲月阴雨方才撤退。可如许一来,杭嘉湖三府的地步,也再次因春季不能耕作而绝收,一时粮价再度高涨,上一年的秋粮虽有收成,却也不敷利用。阮元无法之下,只好将灾情上报,并主动出钱捐助,以求多管齐下,熬过这个夏天。这一日阮元也再次叫了李赓芸、李坦和清安乐前来,共议赈灾之法。
“是伯元返来了?有甚么事,快些出去讲吧。”不想本身尚未入门,阮承信竟早已听出本身声音,主动唤了本身出来。
“伯元,客岁弄月时那番话你又忘了吗?”阮承信却还是鼓励阮元道:“孝之大端在于尊亲,你去湖州赈灾,湖州百姓天然记得你有恩于他们,再进一步,他们天然也会感激爹爹了。若你能做到赈灾之时,粥厂百姓不死一人,那对于爹爹而言才是最大的孝!如何,爹爹的命是命,湖州那些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既然如此,主理粥厂之事便不消吏员。”阮元道:“生甫兄,从明日开端,我们杭嘉湖道便发书记示,聘请本地有产业的名流前来,主持粥厂放赈事件,其他吏员只得在粥厂施粥,不得决事。吏员所妄图者乃是小利,如此小利,名流多不屑为之。并且他们来帮我们主持放赈,赈粮是我们出,原也不消他们出钱,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放赈得力,我们也自当上报皇上,酌情议叙。如果担忧名流权重,竟有私心,我也有体例,每名应征名流,最多只答应监办一座粥厂。莫非这素称富庶的杭嘉湖道,还没有三十个情愿助赈的名流不成?另有,统统在粥厂的名流吏员,不准自备饮食,每日放赈之时,与饥民一同食粥。如有不遵者,亦许百姓随时上报!如许一来,奸吏取利之事,天然也便能够不准了。”
赈灾之事很快便有序展开,浙江多有家中殷实的名流,是以即便阮元对办厂多有束缚,还是有很多人主动报名,主动承担起赈灾之任。因为前后捐款充沛,赈粮下放及时,物质足备,不过半月工夫,杭嘉湖道竟连续建起了三十四座粥厂,比阮元最后估计的还要多出四座,约莫三十里路的间隔便有一座粥厂放赈。三府百姓眼看官府动员及时,办事周到,也垂垂有了度过灾情的信心,一时候各地施助有序,并无违法乱纪之人。
“但是爹爹,您现在身材这个模样,孩儿如何能……”
“如果公然如李知府所言,那就开粥厂吧。”阮元也点头道:“不过这杭嘉湖道,大抵需求多少粥厂,一旦公开施粥放赈,又有何弊端,我们也要想好啊。”
“都城那边倒是有个好动静。”阮元先开口道:“皇上已经同意,拨发赈粮十五万石,很快就能送到浙江。吴康成那边现在也同意再捐二十万两银子,加上我抚院出的廉俸,各位前后捐的银两,总也能买下很多米了。但本年灾情更甚客岁,特别是客岁杭嘉湖便即遭受了一次雨灾,就算秋粮尚能维系些光阴,也是杯水车薪啊。”
而阮元得知刘文如受封,也实在为她欣喜,这时看着阮承信又提及此事,想着父亲情意已决,再行谦辞终是无益,倒不如顺其天然,或许病情还能有些转机。便也对阮承信道:“既是如此,那……孩儿再筹办两日便北上了。爹爹且好好保养身子,家中之事,另有蒋二和杨吉他们,爹爹不必忧心的。”
阮元走进房门,见阮承信固然不能起家,却对峙着撑起家子,仿佛正在等本身的灾情汇报,便也答道:“爹爹,此次赈灾,孩儿筹办立粥厂了,方才也与几位同僚商讨了粥厂事件,虽说粥厂旧有弊端,可孩儿和他们一同想出了一些应对之策,信赖只要如常办事,此次雨灾,我们还是能畴昔的。就是……湖州那边……”提及亲身前去视探之事,却又踌躇了起来,不知前面的话该如何说出口。
“爹爹如何了?前日不是朝廷下了封敕吗?现在书之她……她都是恼人了。爹爹看着书之长大,终究有了明天,爹爹欢畅着呢。说不定再欢畅几日,爹爹就能下床了,你还担忧甚么?”阮承信持续鼓励阮元道。这时因阮祜已经垂垂长大,孔璐华又念及刘文如入阮府日久,公然兑现了之前的信誉,上疏但愿朝廷对刘文如有所册封。而嘉庆也念及这是衍圣公胞姐上表,又兼阮元在浙江办事得力,便即准了加封刘文如五品恼人。对于嘉庆而言,一个恼人的名号实在无关紧急,但对于侍婢出身的刘文如来讲,能获得朝廷封敕,却已是无穷光荣之事了。
“至于其他……”阮元思考道:“不管粥中掺入石灰,还是奸吏剥削赈粮,成果都是百姓受粮不敷。那就如许,我记得之前赈灾时便有遗法,创办粥厂,煮粥之锅,须得立箸不倒,裹巾不渗,这条端方,要写在最前面。第二,便是粥厂大多无序施粥,既然如此,那就再立一条端方,统统粥厂只要有前提,便依梵刹道观而立,以保房舍充沛。放赈之处,必须安设栅栏,每日每次放赈,备下两通号炮,号炮响过,方准百姓上前受赈,再鸣号炮,则放赈结束,不得再行上前。上前受赈时,受赈者就在两排栅栏当中站着,如有歹意踩踏前排百姓,引发混乱之人,一概从重论罪!另有,统统粥厂,必须对老者、身有病痛之人,和女子伶仃设立暂居之处,统统粥厂必须有四周医者,照顾充足药材,如有抱病之人,也伶仃划出一片处所来为其安设。若如此,便可保百姓有序,病疾之人得以妥当安设了。”
“中丞所虑甚是!”李赓芸也不由赞叹道:“另有一个题目,吏员夙来多有作奸不法之事,若仅凭如此端方,只怕是制不住啊?”
“湖州客岁灾情就重,本年也是如此,以是你想去看看,对吗?”反倒是阮承信帮阮元说出了后半句话:“既然如此,你去看看也好,有了你坐镇湖州,上面官吏,天然就能极力了。”
“中丞之言甚是,下官归去以后,便集结吏员前去督办。”清安乐道。
但是想着父亲病情,这时的阮元却也一时迟疑不决。自仲春父亲生日以后,持续的阴雨让阮承信双腿一向酸痛有力,到得4、蒲月间,阮承信竟连坐在椅子上都显得非常困难,只得连日卧床不起,虽说雨季渐去,可夏季又是暑热之时,也不知父切身材可否支撑得住。如果本身赈灾在外父亲却俄然病发,那本身可就要成了不孝之子了。想到这里,阮元心中也自茫然,不觉之间,竟已走回了后院,来到了父亲卧房之前。
“爹爹,施助粮食药物现已充沛,只要上面官吏实心办事,多数是不会有这类事的。但爹爹现在这模样,才真是……”回想阮承信病况,自从四月中旬,他就再未能下床,气色也垂垂衰竭了下来,即便阮元清楚这“大小之辨”,情愿以“大孝”为主,看着父亲这般病况,却又如何忍心?
“中丞所言,确是可行之法啊。”李赓芸也点头道:“既然如此,下官也顿时回嘉兴,将中丞设厂放赈之法,一一安插下去!”
“好,好,你自去筹办,该如何办,就如何办。切莫为了爹爹病情,就把公事迟误了啊。”阮承信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