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天时 地利 人和(一更)
承平军西南计谋的核心是封堵云贵清军,换一个字眼便是守。依托湘黔及桂黔多山少道的地形,仰仗天时将几十万清军封在云贵不得出,便是周士相早在广东时就和宋襄公定下的“勤王计谋”。
攻占广西能够说顺利非常,独一可惜的是定南藩下那帮汉军没有将家眷从辽东带过来。这不是他们不想带,究竟上当年多尔衮令三顺王南下时,都是允他们将来能够开藩建镇,永镇南边。而为了让汉藩们替大清卖力,多尔衮也是漂亮的允他们将留在辽东的家眷尽数带往南边。这就是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消。
老成慎重的邵九公无疑很合适承担“守”这个任务,且遵循本来的打算,诱敌深切,慢慢毁灭进而在柳州合围线国安,断绝其部与贵州的联络,使其孤军顿于柳州坚城之下。届时即便线国安部下的兵马和广西承平军团体兵力相称,对方也不成能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天时者,广西全境为承平军所占;天时者,坚城要寨关卡要道尽在承平军手中;人和者,高低一心,承平军仰仗快速囊括广西获得的胜利将广西军民凝集在一起,哪怕是降官都在承平军的兵锋之下改旗易帜,摇身要与大明共存亡。当然,最大的人和是那些降官都惦记取一家长幼和家属的运气,他们可不敢拿家属存亡去赌承平军的刀会不会软。在面对顿时要本身命及能够要本身命这两个非常头疼的挑选题下,降官们分歧选定了前者,乃至广西反清声浪高涨。
无益前提尽占,又是对于远道而来,千里回军的线国安,卖力这一任务的又是以慎重闻名的邵九公,如何看,周士相都不以为广西这边会出甚么忽略。即便邵九公还是对于不了线国安,但将对方管束在柳州四周也算合格完成任务。
周士相畴前在广东香山时对诸将所说,伐清如伐树,满清朝廷比如一棵根深干粗的大树。根者,满州人也;骨干者,蒙汉八旗也;枝干者,各地绿营也,而支撑满清的汉人地主士绅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的叶子。对于这棵树,首要的便是先将叶子摘光,枝干锯掉,然后再去砍骨干,最后刨掉它的根。伐树的过程是迟缓且极其凶恶的,一不谨慎就会砸死人。而对于一些枝干和叶子,如果它们情愿本身落下,从而让满清这棵大树越来越衰弱,周士相也是乐意看到并情愿成全的。
广西战事开端,邵九公对于诱使线国安深切广西再加以围歼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据那些降官交代,线国安本部只要万余原定南藩下精兵,其他多是云贵两省投降的明军。
仅从战役力而言,线国安本部汉军并不算一支强军,不然也不会被晋王李定国压抑了那么多年。直到晋王从安龙保驾去云南,广西明军留守兵力空虚,线国安才得以趁机攻占柳州、浔州、梧州等广西要镇,堵截了云南和广东明军联络通道,实现了明面上广西版图归于清统。倘若当年晋王没有从广西抽走主力,线国安及定南藩下那些残军恐怕连在广西苟延残喘的机遇都没有,他们最大的能够是如丧家犬普通狼狈逃回湖南。
周士相选邵九公出任广西巡抚,成为承平军组建以来第一个独力承担一方面军政的大将,某种程度不是看重邵九公能打能拼,而是看中其老成慎重。
当然,广西的承平军可不怕线安国的部下返来冒死,吃进肚中的东西让他们再吐出来也很困难。
周士相从没高傲傲慢到觉得能够仰仗承平军一军之力就能把西南几十万清军给一锅端了,以是他联络夔东十三家,将顺军余部作为一股大水从夔东放出来,去冲两湖,替承平军承担北线压力。另一方面,对西南清军,周士相还是采纳畴前战略,即分化拉拢。(未完待续。)
多尔衮的这个漂亮决定确让汉藩们倍加用命。尚可喜和耿继茂在攻占广东后,都将家眷从辽东迁到了广东,孔有德却没有干成,因为还没等他动手为将士们将老婆孩子从苦寒的辽东迁来,李定国的雄师就将他围在了桂林城中。
定南王府一场大火,孔有德一家120余口人都送了命,只季子孔廷训和在北京的女儿孔四贞逃了此劫。而后,定南藩下残军在广西一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除了极少数将领在军中携有家眷,大部分定南汉军的家眷都在辽东巴巴的等着动静。这就导致承平军占据广西后,不能如同广东那般以家眷性命威胁,从而让线国安部不战自溃。
天时、天时、人和,战役的三要素,承平军已尽数获得。
此计谋两个要点,一个就是湖南和贵州边疆的封堵,另一个则是广西和贵州边疆的封堵。前者,周士相亲身领兵前去实施,后者,则交给了邵九公。
三四万方才投降的降兵能够为满清朝廷卖多大命,邵九公对此保持疑问。而线国安又是否能如臂使般差遣这些比他本部多的多的降兵冲锋陷阵,邵九公一样思疑。两个思疑之下,他天然对战局充满信心,且可贵悲观。
人质没有,金银财贿倒是缉获颇多。能够说,线国安军中大小将领多年来劫掠的身家全落在了承平军手中,但这明显不是甚么功德。在传闻广西沦亡后,线国安麾下的大小将领可都是大家咬牙,红着眼睛要回广西和承平军冒死的。
而以军心而言,现在的线部也一定是铁板一块。人数多达线国安本部三四倍的降军大半都是原孙可望的驾前军及其他明朝兵马,这些人在孙可望降清后士气降落,对抗清前程绝望,乃至清军入黔今后要么望风而逃,要么不战而降,比赌咒死抵当的晋王及巩昌王麾下兵马差了不是一分两分。这差,不是差在战役力,而是差在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