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诸事底定
天子刘彻则下旨为两位将来的弟妹封君,主如果为敕封袁氏女,赵氏女算是沾了些光。
只是他们千万没推测,陛下能逼得两位藩王主动献国归附,而非出兵将之攻占乃至诛灭。
(笔者再注:刘盈后的刘恭和刘弘两位少帝为傀儡,无帝号,且惠帝和文帝为兄弟,而非父子,故汉人惯常视文帝朝持续惠帝朝,四朝元老由此而来。)
刘越若娶得袁氏女,今后嗣子秉承王位和封地,嫡女则可秉承母爵和汤沐邑,又因袁氏无实权,陛下可放心,且袁氏积富多年,袁盎又被接连赐下大笔皇室实业的分子,有此财力薄弱的母族,刘越不必过分担忧子孙庸碌无能,会活活饿死。
袁姝和赵荑两女此时却没甚么表情与旁的贵女寒暄,只因她们皆已晓得,胶东王刘寄已被任命为宣曲校尉,广川王刘越则出任监军,待到开春,便将挥师南下,赶赴南越征讨不臣。
檄文刊出,大汉百姓得知南越大乱,属地内的中原后嗣正被西瓯和骆越等蛮夷部族逼迫奴役,自是群情激愤。
群臣闻言,自是满殿哗然。
东瓯和闽越两国好歹是他们祖辈留下的基业,就这般拱手送人,百年以后在地府之下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啊?
宗正卿和太常卿虽是并秩,然宗正掌刘氏宗亲,太常掌朝仪,何者更重如果显而易见的,宗恰是能惩办亲王和皇子的,职位何其超然。
遵还是理,丞相为百官之首,亲王与之联婚,不免会惹得天子猜忌。
雄师南征期近,长安周报更是以全版刊载出师檄文,斗大的题目夺目不已。
如果有个甚么闪失,今后上那边再找这般合意的夫婿?
数今后,广川王刘越和胶东王刘寄的正妃人选终是落定。
成事不敷败露不足,不成获咎女子,说的都是这事理。
两大藩王忙是应诺,亦未再提及此事。
若得大汉天子正名,使汉人将东瓯和闽越亦视为中原之国,即便今后被大汉兼并,起码不会如外邦蛮夷般落得全族诛绝的了局。
越国遗民么?
将来的夫婿即将领军远征,两女在高傲敬佩之余,亦不免有些担忧,倒不是怕迟误婚期,只是忧心两位亲王的安危。
东瓯王和闽越王惊慌不安之余,更是果断了让两国臣民早些认祖归宗,重入中原的决计。
两位藩王皆是深知这事理,也瞧出这是大汉天子对他们的警省,如果他们再多作迟延,待得大汉安定南越后,怕是就没耐烦再等下去。
敕封丞相袁盎嫡长孙女袁姝为县君,并划袁氏祖居的楚地杼秋县为其汤沐邑;敕封高陵候赵周嫡长女赵荑为乡君,在泾阳县邻近高陵县的地界划出千户属民,收租赋以供汤沐。
世家权贵们虽羡慕不已,但也没甚么可说的,且不提袁盎劳苦功高,光凭两位亲王此番西征立下的赫赫军功,得以荫妻封君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莫说天子陛下对两国怀有戒心,便连朝臣们也早觉着该寻个由头出兵清算两国。
(特别提示:天子活着时就要提早为自个修陵,袁氏迁入关中和袁盎兄弟退隐皆是在惠帝朝。)
当然,前提是搏斗的是炎黄后嗣,中原子民,而非化外蛮夷。
活着家政治流行的大汉,袁盎在派系内的影响力毫不会因告老致仕而消逝,他一日不死,刘越就甩不掉保皇派的标签,不成能与其他派系过从太密。
即便是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肆意搏斗他国百姓的暴行也会激发天下共愤,秦将白起虽是军功卓著,但因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还是遭了秦王的重斥和惩戒,生生替秦王背了残暴不仁的罪名。
奉养帝陵的家属若无圣旨,不得外迁,袁氏实则算是替惠帝守陵的家属。
不但如此,她们现下还得随长辈登门道贺,提早与两位将来的亲王妃打好干系。尤是年事尚浅的贵女们,指不定今后自家的婚事还得看这袁姝和赵荑的意义。
腊月中旬,太上皇下旨赐婚,命宗正府和太常府可动手筹办两位亲王的大婚事件,正婚之期可缓定,先办好各式仪程便可。
袁盎的兄长袁哙虽曾在文帝朝位列诸卿,但因其早逝,没甚么大功,故先人未得太大隐蔽,是以袁氏的本支属袁盎这房,袁盎的嗣子居于安陵打理族业,未退隐为官。
倒不是说两女成为亲王妃后就能指责别家贵女的婚事,只是她们结婚后就是最顶尖的刘氏宗妇。如有贵女想嫁刘氏贵爵,她们或许帮不上甚么忙,但若真想好事,只需在刘氏长辈前故作不经意的透暴露对该贵女的几分不喜,便足以搅黄那桩婚事。
因高陵县位处京畿,赵周可收部分租赋,却未在封地设府,而是居住在长安城的北阙甲第。
当然,那袁氏女的才貌品性也是上上之选,入得了刘越的眼,配的上这正妃之位。
群臣多是熟读经史,天然晓得越国和于越部族间的关联,现在见得东瓯和闽越想将祖辈追溯至于越部族,倒也觉着不无不成。
入京朝贡的西域诸多使臣皆是吓懵了,只觉汉人近年愈发凶戾好战,刚诛绝乌孙全族没多久,现下又要群起高呼要朝廷出兵夷灭西瓯和骆越。
老宗正刘通已没精力主持此事,便全交由太常卿刘歂筹办,又命诸位宗正丞辅之。
这可不是甚么私相授受,而是汉人风俗,她们为待嫁之身,虽不宜露面替两位亲王送行,但必得送去些物件留作念想,以示妾居深闺盼君归之意。
然此等军国大事,岂是她们两个闺中待嫁的小女子能出言置喙的,只得怀着愁绪抓紧光阴做些女工,好歹赶在雄师出征前亲手制些袍服秀帕甚么的,托人给两位亲王送去。
两大藩王莫不是吓疯了吧?
袁盎之父曾是楚地盗匪,发财后洗白,以楚地富户的身份迁徙到京畿安陵邑,即汉惠帝陵邑,两个儿子也得以改册士籍,进而退隐为官。
袁盎为历经四朝的元老重臣,告老致仕后必可因功封侯,隐蔽子孙,又因其嗣子无官身,其嫡长孙女若将嫁入天家,必会提早继荫封君。
赵氏秘闻不厚,又举族住在长安,刘寄予之联婚,天子刘彻自可放心。
民意即公理,想要师出驰名,天然得先指导民意,刘彻在这方面无疑做得极其胜利。
旨意颁下,自是皆大欢乐。
家有贤妻,夫无横祸,这是亘古稳定的正理。
丞相袁盎虽是位高权重,但已年过花甲,数年内必将告老致仕。
赵周之父赵夷吾曾任楚国太傅,楚王刘戊造反时因宁死不从而遭正法,吴楚之乱安定后,汉帝刘启则因其父忠君有功,封赵周为列候,食邑高陵县就在长安的北边。
倒是各家贵女们烦恼得紧,两个梦寐以求的快意郎君就这般让狐狸精抢跑了,真是不甘心啊!
刘越欲迎娶袁盎的嫡长孙为正妃,是颠末邃密策画的,天然能让天子乃至太上皇对劲。
东瓯和闽越皆与汉境交界,又无通途隔绝,若两国做大,对大汉的威胁比南越大很多,更遑论被关隘隔断在外的朝鲜和匈奴。
天家子纳妃除却要考量妻族家世背景,更要讲求那女子是否才德兼备。
太上皇刘启和天子刘彻觉着两女身份合宜,太皇太后,太后,乃至两位亲王的生母王皃姁又皆认同后,此事才真正落定。
“此乃大事,不成轻言而决,待你等此番返国,与治下臣民细细参议,若真是万民归心,下次入京朝贡时,再议不迟。”
大汉果然获咎不起啊!
不过是要两国臣民呈上万民书,使大汉能得以名正言顺的采取东瓯和闽越为诸侯国。
夷灭西瓯,屠绝骆越!
刘彻的态度倒是大出群臣料想以外,并未欣然准允,只是淡然出言道。
然刘越此番挑选却让天子刘彻乃至太上皇刘启再度对他高看一眼,只觉过往不显山露水的他实是浩繁兄弟中目光最长远,心机最通透的。
刘越更是再次表示出远较其年事更加成熟的政治聪明,欲迎娶丞相袁盎的嫡长孙女为妻。
刘寄选了高陵候赵周府上的嫡长女,显是颠末细心衡量的成果。
不过细心想想,两位藩王此般作为也确是出于无法,依天子陛下的脾气,自是不容别人安睡于卧榻之侧。
大汉向来铁血尚武,尤是近年汉军对外夷连战连捷,尽诛四海之不臣几已成为全民共鸣。
甚么万民归心?
袁姝得了高爵和汤沐邑,赵荑封的乡君虽不比县君,但泾阳县地处京畿,千户属民收上来的租赋比杼秋县也少不到那里去,算是白白捞着的,哪另有甚么不满足?
旁的刘氏贵爵不提,尚未纳妃的清河王刘乘和常山王刘舜与她们的夫君但是一母同胞,今后若要迎娶弟妇,可不得两位嫂嫂掌眼把关么?
刘歂虽是忙得脚不沾地,心下倒是乐意至极,他晓得这两桩婚事若办得妥当,宗正之位就将落定他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蛮夷血!
更首要的是,袁盎向来是最果断的保皇派魁首,刘越与之联婚,便会完整被归入这个大派系,顺理成章的站上与其他世家派系相互制衡的位置。
朝臣们若还瞧不出陛下和两位藩王早已暗里议定此事,那就真是傻到家了。
正朔大朝,两大藩王登殿朝贺时,跪请天子陛下为两国正名,两国愿以越国遗民的身份重入中原,归为大汉诸侯国,而非外邦藩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