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千古一帝
“无妨。”康熙打断。
慈宁宫自此成了皇太后寓所,至康熙继位,此宫又成了太皇太后的寓所。
康熙笑着,将德妃搀起来:“朕内心明白,朕这是回光返照,药石无医,活不悠长了。”
“制得住。”李德全自傲的道。
康熙叹了口气:“朕内心对你有愧,朕本日不说,恐怕今后也没机遇了。”
说完这话,康熙顿时猛地一阵咳嗽。
“德妃,你是康熙十二年嫁到宫中来的吧?”康熙缓缓道。
康熙扒开德妃手掌,叹道:“存亡之事,朕听了胤祚的话,已看破了。”
德妃大惊失容,仓猝中,竟伸手捂住康熙嘴,并道:“皇上龙体吉利,不成妄言!”
望着慈宁宫,康熙怔怔入迷。
康熙赤足站起家来,看着矮榻上的德妃,又像是看着天下人,问道:“千古一帝,除朕以外,更有何人可得?”
康熙平素宠嬖德妃,或答应以请德妃来劝劝。
每路过此地,康熙都会想起皇祖母音容,表情郁结,久而久之抬龙辇的寺人常常都绕行此地。
德妃当即流着泪跪下道:“皇上!臣妾求皇上,让太医出去瞧瞧吧!”
“三藩之乱,朕忙于政事,整整五年没有临幸于你。”康熙又叹了口气,“朕内心,对你有愧。”
俄然瞥见一堆寺人宫女自远处路过,李德全眼尖,一眼便认出了永和宫大宫女新月和两个嬷嬷,想来她们的主子德妃就在前面。
德妃有些打动,又极担忧,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扶着康熙跨过乾清门的台阶,柔声道:“皇上别说了,妾身从没怨过皇上。”
想到这,李德全便大声道:“主子给德妃娘娘存候。”
双峰驼,西域的戈壁驼铃黄沙。
这些,都是他爱新觉罗·玄烨的治下臣民!
此宫自前明时,便是太妃寓所,顺治即位后,其生母孝庄太后居于此宫,太妃随居。
宫门前侍卫,将帘子撩开,康熙和德妃走了出来。
这些,都是他爱新觉罗·玄烨的部下败将!
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策妄阿拉布坦……
德妃不满的撅起嘴,瞪了康熙一眼,而后道:“皇上,内里天凉,去臣妾的永和宫说话吧。”
“不见。”康熙有些不耐烦。
德妃有些惊奇:“皇上今儿个如何对臣妾说这些?”
蒙古马,草海的雄鹰羊群长调。
康熙挥挥手:“不见。”
在康熙看来,德妃因他朽迈而哭,或是为儿媳抱不平,都是真脾气。
一听这话,德妃顿时告状道:“已经归去了。皇上,阿依慕尚在月内,便被郭布林这主子……”
这些,便是他爱新觉罗·玄烨的乱世大清!
康熙说道此处,顿时豪情万丈。
康熙越说越冲动,仿佛那些仇敌此时就站在他的面前。
康熙看着慈宁宫的红墙黄瓦道:“朕当时少年意气,励志要做千古一帝,亲政不久,便要削藩,成果弄巧成拙,将三个藩王逼反,大清半壁江山沦亡……”
却被康熙拦住:“朕这身子,朕晓得,无妨事,再陪朕逛逛。”
康熙暴露笑意:“毕竟是朕胜了一筹。”
这些,都是他爱新觉罗·玄烨的治下国土!
康熙出了御花圃,看似是随便行走,却不经意间走到了慈宁宫前。
“朕这些年一向在想,鳌拜号称满洲第一懦夫,如何会打不过一群半大孩子。”康熙转过甚道,“你说,当年鳌拜尽尽力了吗?”
自南海岛礁至外兴安岭,自高原雪山至库页骨嵬。
大清祖制,后宫不能参政,康熙以往,从未在妃嫔面前说过政事。
康熙恨声道:“厥后,三番被朕各个击破,康熙二十年,天下终究大定。”
德妃吃惊道:“皇上,你的手……”
“你倒是故意了。胤祚的福晋和下人都回府了?”
此时殿外寺人供着身子出去道:“皇上,太病院胡太医求见。”
德妃有些欣喜:“皇上还记得?”
“朕亲最多伦诺尔,与喀尔喀诸王公会盟,今后内蒙已平。以后朕又两次亲征,大败葛尔丹!今后大清北疆再无边患之虞!”
君臣父子,士农工商,汉满蒙藏,乃至普天之下亿万百姓。
“在西北,朕派费扬古一举平了准格尔!在极北,朕派萨布素大败罗刹国!在东北,朕命胤祚平了李朝!西南,朕令高原佛国同意金瓶掣签!放眼四海九州,六合八荒六合,试问大清有何敌手?纵观史乘高低,俯察海内寰宇,同朕普通的帝王有几人?”
走到近前,德妃给康熙存候,却发明康熙像是老了二十岁普通,又惊又悲的道:“皇上……”
康熙极重孝道,孝庄活着时,康熙迟早存候,日日不辍,厥后孝庄病故,此宫正殿便闲置下来,再无人居住。
面前之景,四海升平,寰宇一清。
康熙摆摆手:“朕晓得。”
李德全考虑好久,终究还是低头道:“皇上要拿鳌拜,天威之下,鳌拜不敢相抗。”
提及来,他已很多年未曾来过慈宁宫了。
乌篷船,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德妃泪流满面。
康熙笑骂:“啰嗦。”想了想,又问道:“朕记得,抓鳌拜时,你也在朕身边?”
康熙拍拍德妃的手:“让朕说吧,这些话朕早就想说了。”
听到这声音,远处的步队为之一顿,而后朝这边走来,领头的恰是德妃。
是以,康熙也宠嬖她多些。
在后宫诸妃中,唯独德妃会如许,不像其他妃子的木讷。
一个小寺人走上前来,谨慎翼翼的道:“皇上,太病院胡太医求见。”
康熙有些落寞的叹口气,而后又问:“当时朕如果让你也上,制不制得住他?”
德妃也坐在矮榻上,一边帮康熙捶腿,一边听的入迷。
李德全想上前搀扶康熙,此次康熙没把他推开。
康熙悠悠道:“吴三桂在云南振臂一呼,大清各地揭竿而起,眼看社稷颠覆期近,朕心中是悔之又悔,朕乃至想不当这天子了,请孝庄太后出面,停歇兵变。朕去找孝庄太后,她把朕狠狠的怒斥一顿,她叫朕拿出天子的模样,拿出男人的模样……那是,康熙十二年的十仲春廿五深夜,朕影象犹新。那天,外务府把你接进的宫中……”
“平三番以后,台湾又成了朝廷的心头之患。”康熙抱着德妃,自语道,“朕服从姚启圣的建议,启用施琅,平了台湾。而后,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亲信之患。”
德妃便开口不再说了。
野耗牛,高原的山路长头佛塔。
康熙的目光了望远处,穿过紫禁城的琉璃瓦,穿过东交民巷,穿过德胜门的城楼,一起望去。
李德全大惊,刚想传太医。
李德经心知康熙又在思念孝庄,却不知如何相劝,正自焦急。
李德全哽咽着点头:“主子十岁入宫,一向跟着皇上,那天主子也在。”
德妃含泪笑道:“总不能白手面圣吧,臣妾正要去御膳房传一碗粥呢。”
康熙一笑:“那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起兵造反,朕天然印象深切。”
康熙看到面前之人,笑着道:“德妃,你来了,如何不来乾清宫看看朕。”
德妃扶康熙在矮榻上坐下,而后帮康熙脱下靴子。
德妃怔怔留下眼泪:“臣妾明白皇上苦处……”
李德全要求:“皇上,还是见见吧。”
这些人是权臣,是虎将,是一方诸侯,是天上的雄鹰,是不折不扣的豪杰!
“太远了,就去乾清宫吧。”康熙说着便往乾清宫走去,寺人宫女们则很有眼色的退开几步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