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千秋功绩
工部尚书先出列道:“启禀圣上,按照四阿哥所绘水文图,臣等研讨好久,制定以开辟新河道之法代替疏浚旧河道,来管理浑河。”说着将一本奏折举过甚顶。
初春,都城内的积雪已化去了大半,颠末一夜的酷寒,又结成了冰,留在地上,抬轿的人不得不谨慎翼翼的在冰上行走,以免脚下一滑,轰动了肩舆中的老爷。
康熙看了好久,放下折子道:“此事朕临时罩准了,着工部、户部及河道总督于成龙拟个条陈出来。”
陈廷敬本来还在内心为制止了与李朝的烽火而偷着乐,但一看到康熙手中的奏折,立即在心中谩骂起阿谁不晓得天高地厚上书的王八蛋,同时脸上写满了忧国忧民的神采。
熊赐履也道:“臣附议。”
杜臻低声痛斥:“谁这么大胆量!敢不经兵部便上书,还为此跑死驿马,老夫定要……”
陈廷敬则闭着眼睛策画起国库里另有多少银子,够不敷工部尚书的宏伟打算,当然,他作为户部尚书,最但愿的便是康熙否了新修河道的打算。
眼看着朝廷中重臣接二连三的表了态,百官们内心顿时如明镜普通,这事皇上恐怕早就和百官筹议好了,现在朝堂上提出不过是做个戏罢了。
读完以后,大臣们还算安静。
他们连夜奉诏入宫,与康熙参议了大半夜总算商讨出了些端倪,本日早朝,康熙便要在群臣面前公布这两份国书,并宣下天朝旨意。
自康熙即为以来,先有鳌拜之乱,再有三番、台湾、俄国、李朝、准格尔轮番反叛。国库里银子鲜有超越一千万两的时候。
内侍寺人走到御阶下,将工部尚书的折子呈给康熙。
理藩院尚书周泰也道:“皇上,李朝内哄真假难辨,不宜冒然进入争端,何况非论李朝反叛两边终究谁胜谁负,于大清天国身份都无影响,置身事外方为上策。”
康熙让众臣免礼平身,然后重臣开端奏事。康熙没有急着将国书拿出来,一来此事干系严峻,需求留到最后参议;二来,早朝上臣子先说话,这是端方。
陈廷敬好歹也是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自打当了户部尚书以后,每天为阿堵物忧愁,也多亏他主政户部,大清财务才撑得下去。
浑河又称小黄河,流经都城四周经常常淤塞成灾,不但影响漕运,连带着河道四周地盘也全成了斥卤之地,百姓流浪失所。
天子上朝不是在太和殿,也不是在乾清宫,而是在乾清门前的空位上,又称作御门听政。
康熙精力一振道:“呈上来。”
这时兵部尚书杜臻出列道:“皇上,两份国书非论哪份所言为真,都乃李朝内哄,我们不该冒然出兵,坐山观虎斗方为上策。”
因而很多官员也纷繁出列附议。
不过出乎他们料想的是,康熙却打断了他们:“先都别急着附议,朕还没有说完。”
陈廷敬内心骂道:“天朝教养是假,奸刁无耻才是真。堂而皇之的进驻属国,别的影响先不提,光是军费一条就充足祸国殃民的了。”
康熙给内侍寺人使个眼色,早就筹办好的寺人拿着李朝国书出来,通读一遍。
百官站定后,向乾清门前御座上的康熙施礼,山呼万岁。
康熙看似随便的道:“诸位爱卿无事了吗?朕这里另有一件事,明天夜里,李朝呈来两封国书,诸位爱卿听听。”
百官愣住了,李光定、杜臻等一众尚书也愣住了,这仿佛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陈廷敬心道:“无耻啊!无耻!李超国王和李朝世子,现在都可称作李朝之主,究竟帮谁并不说清,摆了然是想让两方开价,价高者得,至于甚么戴德戴德,的确是废话,你都派兵驻扎了,李朝人敢不戴德戴德?”
康熙扫视群臣,持续道:“二来,天朝互助李朝平叛,则李朝之主必对我大清戴德戴德,不敢再相叛,亦可彰显我天朝之严肃。”
两份国书一是李超国王写来,一是李朝世子写来,所述内容完整分歧,但目标却都一向,那就是让清廷出兵,帮忙李超平叛。
寺人又开端读第二封。
百官无语。
两份国书读完,大臣们顿时群情纷繁,毕竟两份国书出入太大,并且一份是爹打儿子,另一份是儿子打爹,未免好笑。
而陈廷敬和杜臻等一众领头的大臣们神采也更加的丢脸,就在明天夜里,李朝来了两份国书,四百里加急送进的都城。
垂垂靠近乾清门,官员们也更加庄严。
康熙道:“折子有些长,便不给众爱卿宣读了,上折之人扬言,出兵李朝其利有三:一来,李超内哄,必然耗损国力,大清如若派兵可顺势进驻李超,助其镇守处所,不再生内哄,以彰显我天朝之教养……”
康熙朝河道题目是一件大事,百姓糊口耕作,商贾们发卖交通都离不开河道。早在康熙即位之初便将“三番、河道、漕运”书成条幅吊挂在宫中大柱之上。
朝廷每年为疏浚浑河河道破钞十几万两银子,却年年见效甚微。
工部尚书退下后,百官无事可奏。
陈廷敬心中一阵哀嚎,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列道:“臣遵旨。”
康熙道:“朕这另有一道折子,是一道请战折,是早朝火线才送来的,送折的信使虽是四百里加急,但跑死的马比八百里加急还多。”
康熙道:“三来,李朝自古乃是中原国土,汉朝即设汉四郡,后被高句丽夺去,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成,唐太宗征高句丽无功而返,今李朝自称三韩子孙,意以高句丽先人自居,实乃狼子野心,现在我天朝出兵李朝,既是如前明万积年间出兵朝鲜顾念宗属之情,又是远超唐宗直追我朝太宗天子之标榜千秋的功劳!”
八年前,康熙曾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管理黄河、淮河,大有效果,现在朝廷在河道上最大的题目便是浑河。
按理请战之人必是武将,既然是武将则归兵部统领,也无怪杜臻会如此气愤,这和部属越级上报是一个事理,不过他正骂着,俄然看到李光地意味深长的目光,顿时内心一个机警,赶紧住嘴。
官员们从肩舆中走出,相互打号召,一同上朝,向乾清门走去。
这也有了四阿哥在康熙寿宴时进献水文图的事情。
天气未亮,皇宫门前已堆积了无数的肩舆,好像泊车场。
大臣们排成两列,站在乾清门外,宣礼寺人的鞭子乍响,宫门大开,北风中,百官上朝。
李光地出列道:“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