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8 一门争义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曾受李膺赞成。后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于世。
“然也。”杨彪又道:“如将军所言,孔文举乃海内名流。若得他大力互助,天下有识之士,必纷繁来投。当时,将军府中人才济济,何愁大事不成。”
“恰是。”杨彪对曰。
“戋戋小事,不敢言谢。”杨彪亦举杯。
话说。幕府车驾出东口驿,入关中。车过汧县,渝麇侯耿协,出迎十里。
听闻,日前董重得杨彪保举,拜孔融为长史。孔融又举东海郯县人王朗等旧识入府。骠骑将军府,阵容日隆。大有与何进比肩之势。
“但是孔夫子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孔文举。”董重焉能不知。
以自带的后代目光来看。随皇朝更迭,总有勋贵鼓起。不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罢了。终归是风水轮番转。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若能傍上蓟王这株大树。三兴炎汉二百年。各家繁华繁华,自当再续二百年。
然,无益有弊。一方面稳固了皇权,另一方面又形成外戚擅权。《后汉书·皇后纪》:“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足见一斑。
窦太后虽成孤家寡人。然永乐董太后,却有骠骑将军董重,引为外戚。董重借剿除黄巾之功,而获大权。揭幕府与大将军何进,分庭抗礼。
比起洛阳城内,你死我活的外戚相争。曾帮手光武复兴汉室的世家大族,已开端押注蓟王刘备。
董重这便觉悟:“因可假我之手,肃除内宦。孔文举才愿屈就我门下。”
“妙极!”董重抚掌而笑。笑罢又忙举杯伸谢:“多谢少府,解我心忧。”
何进纳其言,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不久,孔融便因与下属,御史中丞赵舍反面,称疾归家。
剩下豪门,或凭借寺人。或入鸿京都学。或北上四方馆、西进四海馆,投奔蓟王。不一而足。
美意难却。刘备遂入城赴宴。
今有关中各大族之家主,齐聚渝麇侯国,为蓟王拂尘。其意,不言自喻。
董重欣然应约,与曹操同往。
待董重起家归位,一向侧眼相看的曹操这便离席,请董骠骑同去换衣。
血洗一半去挽救另一半。皆是治本不治本。
正因是老父的掾属,杨彪这才保举孔融给骠骑大将军。
“本来如此。”董重这才觉悟。
“闻此人朴直不阿。曾奉司徒命,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孔融多举寺人亲族。尚书梁鹄惊骇获咎寺人,因而召孔融等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寺人后辈的罪过,毫不忌讳。”董重嘲笑:“海内名流,如何能屈就我之门下。”
然六大世家凭借帝国,二百余年。开枝散叶,相互攀缠,已是树大根深。与其同气连枝的世家豪右,多如牛毛。
外戚与寺人相杀,几成常例。
南北宫中,董太后与何皇后明争暗斗。
“未知也。”董重一愣。
内有孤家寡人窦太后,外有孤臣蓟王刘备。遂成了摆布局势的关头人物。
曹操这便已私语相问:“杨少府举孔文举,董骠骑可知其深意?”
光武帝为皋牢功臣老将,多与之联婚。乃至于今汉选后,不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统等,六大师族以外。
后事发,自国相以下,皆暗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拘系入狱。但不知兄弟二人,是谁犯了窝藏之罪。官吏鞠问,孔融答曰:“收匿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却说:“张俭来寻我,非弟之罪。罪在我,甘心赴死。”又问孔母,孔母答曰:“年长之人承担家事,罪恶在我。”见一门争着赴死,郡县游移不决,遂向朝廷叨教。诏定孔褒之罪,死于狱中。孔融是以事而闻名。州郡徵辟,皆不就。
说白了,阵营分立,还是好处之争。
外戚把握废立大权,必定“贪孩童以久其政”。自章帝以降,所立新帝,最大不过十七,最小不过百日。天子年幼,太后便“援例(援引旧例)”临朝听政。所谓“临朝者六后”,即:窦、邓、阎、梁、窦、何,前后有六太后临朝称制。太后临朝,势必将重用亲族。朝中大权不是委之于父,便是托之于兄。
后受时任司徒的杨赐征召,为司徒掾属。年初,何进升任大将军,杨赐遣孔融登门道贺。因门人怠慢,未及时通报,孔融怒把名刺夺回,自责而去。大将军觉得有失脸面,欲派剑客追杀孔融。便有来宾进言:“孔文举有盛名,大将军若与其树敌,四方之士皆会相随而去。不如以礼相待,使天下人皆知将军胸怀泛博。”
洛阳城中,骠骑将军府与大将军府,相互角力。
天生刘三墩。蓟王又岂能不知。正如少时,恩师所言。朱门、豪门皆是百姓。权贵附汉而兴。便是所谓既得好处者,握有大量资本。亦当妥当安设。慎重以待,断不成轻视。
目前更甚。陛下有嫡母与生母二太后。另有何皇后。三足鼎立。
标本兼治,才气泽被千秋万世。
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高官显爵,自入长官。渝麇侯为蓟王举荐。席上作陪之人,皆是今汉世家之主。所谓兴今汉之六大师族,多已名存实亡。更有如窦融、梁统二家,因先人弄权而身故族灭。
“目前外戚,设有二府。大将军何进所用,皆朱门。大将军府长史,便是本初。何进能有现在阵容,本初居功甚伟。正因大将军府权重,才显骠骑府权轻。今杨少府举孔文举为骠骑府长史,便欲借士人之力,为将军强大阵容也。”曹操笑道。
十三岁时,其父孔宙归天,孔融哀思过分,需人扶才气站起,州里因赞其孝行。逢党锢,名流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恨,密令州郡缉捕。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为至好老友,因而便逃到孔褒家中。恰逢孔褒不在。时孔融年仅十六,张俭以其年青,未奉告原委。孔融看他宽裕,便对张俭说:“兄长虽未归,莫非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遂留张俭藏于家中。
杨彪进言道:“孔融一门争义,长兄孔褒因此被害。故孔融对十常侍等人,切齿生恨。将军贵为外戚,他日若掌大权,寺人焉能不除?”
穷尽此生,刘备定要尝试在他手中实现。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两府背后的明争暗斗,实则为朱门与士族之争。世家朱门,借大将军何进之力,把握大权。而两汉以来,逐步强大的士族,亦想借董重之力,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