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斋醮
镇静了一阵,他便垂垂沉着下来,拔除宝钞,另立白银、铜钱为法订货币,好处是明摆着的,可大明不但缺铜,也缺白银,没有充足的铜材,没法同一铜钱,没有充足的白银,立白银为法订货币不但是废话,更将成为笑柄。
张璁对此事应是深知的,何故会再次提出钱法改革?莫非胡万里有详细的,新奇的,实在可行的钱法改革行动?一怔以后,他亦不觉有些奋发,真若能一统大明货币,完整肃除钱弊,必定成为新政最大的亮点,想到这里,他有些孔殷的道:“快,呈上来。”
对于嘉靖在乾清宫设坛斋醮,张璁亦是深恶痛绝,倒不为天子崇道,宋元以来崇道的帝皇不在少数,他悔恨的是设坛斋醮的破钞,宫中所建醮场,门坛封匾皆用金书,嘉靖心诚,皆是屑金为泥,其他种类繁多的供器,扶养,香火灯烛,亦是精益求精,每次斋醮,破钞皆在数千两白银。
时候不是很长,张钦便仓促回转,躬身道:“让张阁老久候了,皇上宣张阁老在西暖房觐见。”
回收旧钱重铸?同一天下的铜钱,那得花多大的代价?看了看张璁,嘉靖才语气平平的问道:“秉用,国库另有多少存银?”RS
宝钞是太祖指定颁布的,现在已经完整崩溃,顺势拔除宝钞,建立白银、铜钱为法订货币,统统赋税一概征收白银,锻造银币,同一铜钱,另定比例,新定万世不移之钱法!真若如此,他嘉靖便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
改革钱法?一统大明货币!嘉靖顿时便是一怔,好大的口气,嘉靖六年发行嘉靖通宝之时,他便留意到钱法弊端,也成心改革,朝中言官大臣亦纷繁献言献策,却无一良策,他也是熟谙到钱法之弊已是积重难返,这才无法放弃,仅只推出黄铜锻造的嘉靖通宝。
既是所耗未几,那何乐而不为?嘉靖当下便道:“允了。”说完,他便想到之前说过不吝重赏的话,便瞅了张璁一眼,道:“同一天下官话,实是利国利民之举,如此功绩,实属可贵,这是你的对劲弟子,当如何犒赏?”
对于前面的钱法之弊,嘉靖略微瞟了几眼便快速的略过,看到钱法九条,他才沉下心来,看到第一条,废宝钞、立白银、重铜钱。他不由暗赞了一声,此人胆小,真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仅这一条,满朝文武便无人敢言,公然是有新意!
一口气粗粗看完,他又细细重新看了一遍,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奋发,继位以来,他斗杨廷和,推行新政,改革礼节,不但是为的稳固皇位,革故更始,更是为了证明他这个以小宗嗣大统的旁支天子的才调和才气,是为了让那些等着看他热烈的宗室,乃至是野心勃勃的宗室明白,他嘉靖才是大明当之无愧的明君!
看来还是关于这胡万里的,嘉靖微微一笑,道:“说。”
张璁固然不晓得胡万里如何推行,是否耗花财帛,但现在只图嘉靖欢畅,当下便道:“回皇上,只字未提,想来是破钞不巨。”
这确切是个好动静,想到今后满殿大臣皆是一口流利的北方官话,嘉靖不由微微一笑,道:“朕倒是猎奇,他是用何法推行?”微微一顿,他才道:“他未提及所须财帛?”
“皇上。”张璁躬身道:“胡万里克日在龙溪查获一起铸私钱大案,深感钱法之弊,特上疏恳祈皇上改革钱法,一统大明货币,完整肃除钱弊,令皇上圣名万世流芳。”
“恭喜皇上。”张璁躬身道:“福建漳州府龙溪知县胡万里回奏,有安妥的体例在天下县儒学社学推行北方官话,并恳祈皇上允准,暂在漳州龙溪试行。”
思忖很久,嘉靖才开口道:“秉用,并重白银、铜钱,但大明缺铜缺银,如何能够满足畅通之需求?”
快步进了西暖阁,张璁瞥了一眼,公然,嘉靖连道袍都未换,他忙上前跪下见礼,嘉靖表情确切不错,俟其礼毕,便含笑道:“免礼,平身。”接着便道:“秉用有何好动静?”
恰好嘉靖又打着祈嗣的名号斋醮,张璁即便不喜,也不敢开口进言,嘉靖这么些年一向没有子嗣,祈嗣斋醮,身为臣子,岂能多言?但愿有了子嗣以后,斋醮的次数能够有所减少。
一看这景象,张璁不由暗叹了一声,嘉靖接收了武宗时寺人乱政的经验,对内侍办理的极严,不过一众寺人也不至于恭敬到如此境地,不消说,嘉靖又在乾清宫停止斋醮,这些个寺人这是在提示当值的大寺人出来挡他的驾。
张璁却不肯意嘉靖分开犒赏,当下便躬身道:“回皇上,现在并未见效果,犒赏尚言之过早。”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微臣另有奏报。”
见张璁要在门口等,张钦便知不是小事,当下便道:“张阁老稍候,这下这就去通传一声,让他们及时禀报皇上。”说着微微一揖便回身拜别。
张璁静听了一阵,《紫清上圣道曲》确切已靠近序幕,他晓得嘉靖每次斋醮以后,表情都会相称的好,当下便淡淡的道:“等等吧。”
张璁早有筹办,当下便道:“回皇上,现在官方大额付出皆用白银,江浙闽广更是遍及利用白银,足见大明并不缺白银,至于铜钱,胡万里建言,回收旧青铜钱,锻造同一制式,规格、大小、轻重、成色皆是分歧的新钱替代旧钱,慢慢同一天下铜钱,微臣已咨询宝源局监铸,此法完整行的通。”
公然,待的张璁走到乾清门门口,司礼监秉笔寺人张钦仓促迎了上来,仓促一揖,便轻声道:“张阁老,皇上正在内里祈嗣斋醮,就快完了,您老是等等还是先回值房?”
张璁脚步仓促的赶往乾清宫,乾清门一众值守寺人远远见他过来,便跪了一地,恭声道:“小的们叩见张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