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天降神兵
置之死地的苏军将士们,皆被激起了赴死的斗志,挥动动手中大刀长枪,猖獗的向着数倍于己的敌军攻去。
肃杀的号角声骤起,盖过了滚滚的黄河水声。
而就在昨日,苏哲已令张辽率铁骑,连夜奔往下流白马渡,由那边偷渡黄河,再延着北岸一起前来黎阳渡疆场。
眉头虽皱,张郃却无一丝惧意,拔刀在手,大喝道:“已登岸的士卒,不得镇静,给我结阵筹办迎敌!”
袁军步骑已悉数反击,企图一鼓作气,将半渡的苏军毁灭在河滩。
尘雾滚滚,遮天蔽日,一支五千人的铁骑军团,从下流方向滚滚而来,一面“张”字大旗,飞舞如风。
北岸方向,张辽策马如风,带领着五千铁骑狂杀而来,猝不及防的撞入袁军背后,转眼杀了他们一个鬼哭狼嚎。
苏军方才列好阵,侧翼方向,颜良的两千铁骑,已如钢铁大水普通,当前锋冲而至。
张郃这一支兵马,本就不是为了攻陷渡头,而是为了用心向袁尚逞强,诱使袁尚让出滩头,主动放张郃所部过河。
“三公子,大事不好,我们背后有苏军铁骑杀到!”
苏哲极目远眺,模糊看到渡头河滩一线,血雾滚滚,更听到杀声隆隆而来。
幽并铁骑滚滚而至,凭着强大的打击力,转眼间便将苏军盾阵突破。
这一战,就算只诛杀数千苏军,也足以奋发军心。
几倍的步军辗撞之下,苏军正面盾阵虽未被撞破,却被辗的步步后退,很快便被逼到了河边。
巨响声再度响起,飞溅的鲜血腾空而起,如倒流的瀑布,染红了头顶的天空。
苏军侧翼盾阵被击破,情势危急。
黄河南岸。
张郃怒发神威,大吼道:“弟兄们,后边就是黄河,我们已无路可退,唯有背水死战,给我拼了!”
苏军将士们士气如狂,吼声震天,挥动着刀锋,狂杀向了惶恐后退的敌军士卒。
袁尚横枪在手,枪锋一指苏军,大吼道:“步军队,正面辗压,把敌军赶下黄河!”
正苦战不敌,节节后退,几近要被推动黄河中的渡河军团,目睹自家马队杀到,却无不欣喜若狂,斗志狂燃而起。
他早推测了袁尚不会这么等闲放他过河,必然会布有重兵,等着给他半渡而击之,面前的究竟证明,他的担忧并非是多余的。
耳边响起亲兵的尖叫声,袁尚蓦地转头,公然看到数不清的苏军铁骑从背后辗到,转眼已将他的人马扯破。
去岁南征之战,不成一世的幽并铁骑,被苏军打的连战连败,死伤惨痛,庄严丧尽。
他的时候计算的分毫不差,张辽公然在关头时候赶到。
颜良手舞大刀,冲锋在前,大吼道:“本日就是我们幽并铁骑复仇之日,弟兄们,给我杀尽敌寇——”
袁尚斗志如狂,大喝一声:“吹响号角,全军打击!”
张辽,是张辽带领着他的马队军团杀到!
颜良冲锋在前,刀锋过处,将劈面反对的苏军手盾刀震碎掀翻,无可反对的破阵而出。
苏军兵力实在是太少,半数人马尚未登登陆滩,仅凭不到三千余人,这等脆弱的盾阵,如何能反对敌骑的打击。
苏哲嘲笑道:“那就先从清算他儿子开端吧,这个时候,文远也应当到了吧。”
呜呜呜——
两千敌骑震天吼怒,转眼间,挟着天崩地裂之势,撞上了苏军盾阵。
欣喜若狂的张郃,斗志狂燃,挥动着血染的战刀,大呼道:“弟兄们,我们的马队救兵到了,跟我反杀归去,夺下黎阳渡头!”
张郃看着两面而来的仇敌,脑海里立时闪现出“公然”两个字。
这就是苏哲的战略。
侧翼布阵的颜良,战刀一挥,大喝道:“马队队,随我辗碎仇敌,重振我幽并铁骑的雄风。”
本日,这些幽并猛士们无不憋着一口气,想要通过一场可贵的胜利,来洗刷覆盖在他们头顶的热诚。
统统都在他的料想当中,袁尚公然是按捺不住建功心切的引诱,用心放了张郃登岸,想要给他来一个半渡击之。
马队出动。
就在这时,正面方向,一万八千名敌军步兵,已在袁尚的催逼之下,如潮流般漫卷撞击。
袁尚神采大变,涌起无尽惊奇,颤声叫道:“这是如何回事,如何俄然间冒出一支敌军马队?他们是从那里来的?”
“杀!”
“杀!”
苏哲望着北岸滚滚狂尘,嘲笑道:“袁尚,你也是自不量力,你老子袁尚都斗不过我,你觉得你能么,尝尝我铁骑的神威吧。”
颜良纵马舞刀抢先杀出,身后两千幽并铁骑,澎湃而上,挟着天崩地裂之势,浩浩大荡朝着登岸的苏军辗去。
胜负之势,就此逆转!
盾牌破裂声,枪锋断折声,骨肉扯破声,人马的惨叫声骤但是起,盖过了黄河滚滚水声。
袁尚惊诧,颜良变色,两万袁军士卒,也顷刻间斗志跌落谷地,堕入镇静的地步。
再退下去,后边就是滚滚黄河,退无可退。
号令传下,精锐的苏军将士们,紧绷起神经,大盾高举,枪锋树起,抱着必死决计,筹办迎击仇敌的辗冲。
血染征袍的张郃,看着大杀四方的己军马队,脸上燃起无尽欣喜,蓦地间觉悟过来,赞叹道:“怪不得楚公敢让我率这么点兵马就强行渡河,本来他早就暗中派马队偷袭黄河,楚公公然不愧是九奇之首,这等智谋,的确是泰初绝今啊!”
身边的庞童讽刺道:“袁绍的几个儿子,当真皆如犬豚普通,半点都沉不住气,袁绍如果不亡,的确天理不容。”
他的目光从渡头疆场移开,向着北岸下流方向望去。
号令传下,一万八千军袁军步兵,布阵而出,如决堤的大水普通,铺天盖地的向着苏军冲涌而去。
张郃眉头深皱,没有过量的废话,当即催督着数百名流卒,去弥补缺口。
背水一战的苏军,一时之间,竟是扛住数倍仇敌的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