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烽

作品相关 古代兵器(转载)

鄂尔多斯式铜锤头

中国当代一种喷火器具。烈火油即石油。约在西汉末年,中国发明并利用了石油。南北朝今后,石油被用于战役中的火攻。到北宋初年,火药用于军过后,军队设备了一种构造更完美的喷火器──“烈火油柜”。据《武经总要》记录,它以烈火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公斤摆布。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扑灭“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紧缩氛围,使烈火洞颠末“火楼”喷出时,遇热扑灭,成烈焰,用以烧伤仇敌和焚毁战具,水战时则可烧浮桥、战舰。另有一种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照顾、挪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

中国元朝及明朝前期对以铜或铁锻形成的管状射击火器和统称。由前膛、药室和尾銎3部分构成。利用时扑灭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发作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火铳是中国当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至迟呈现于元朝(约公元14世纪初),后遍及用于海战和陆战。战时利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的三眼铳、五排枪、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中国当代军队利用的一种打击兵器。有两种情势:一种由锤头和锤柄构成,锤头为石质、铜质或铁质,锤柄为木质,也有效铁质的;另一种是在锤头系一根绳索,靠兵士掷出打击,称流星锤。锤发源于初期人类捕杀野兽和汇集野果,当时是在短木锤的顶端安一石块以增加砸击的力量,而后生长为青铜和铁制锤,并成为当代马队的首要设备。

十八般兵器

弓箭

中国春秋末期越国君王勾践利用的一把青铜剑。此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玄色斑纹,质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玄色漆木剑鞘内,剑身亮光,无锈蚀,刃薄锋利。锻造工艺达到相称高的程度。

烈火油柜

中国当代用竹子或纸做枪筒的火器。有飞火枪、突火枪等。飞火枪是用16层纸卷成枪筒,长2尺,内装火药和铁悄,扑灭后喷出火焰和铁悄达丈余远。飞火枪小而轻,便于单兵照顾。突火枪是以竹筒制作枪管,内装火药和弹丸。它是天下上最早发射弹丸的管形射击兵器。

中国当代一种设有望楼,用以登高察看敌情的车辆。车上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故名。别名楼车。楼车的称呼见于《左传》。宋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攻城法》中同时收录了巢车与楼车两种,并称楼车为望楼车。据其笔墨及附图所示,巢车的形制同于《通典》;而楼车的形制则较为庞大完整。其车体为木质,底部有4轮,车上树望竿,竿上设置望楼,竿下装有转轴,并以6条绳索,分3层从6面将竿牢固,绳索下端则以带环铁橛楔上天下。这类望楼车当是宋朝的形制。(下图左为《武经总要》中的巢车;下图右为《武经总要》中的望楼车)

蒙冲

当代用于直刺,扎挑搏斗的冷兵器。大量设备于当代军队中。由锋芒和矛柄构成。锋芒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取木、竹和藤等质料制作,也有效金属质料的。矛长凡是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锋芒普通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初期的锋芒为石头和兽骨,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厥后有了青铜和铁制锋芒。当代火器呈现后,矛逐步参军队设备中消逝。

火球

当代军队将士身上穿的防护器具。最后是以藤木和皮革等质料制造,非常粗陋;厥后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呈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能够有效地防备青铜和铁制兵器的进犯。有的铠甲还巾有金、银,显得都丽华丽。当代铠甲由3部分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身牢固编织,甲裙和甲袖能够高低伸缩,便于作战。河北省出土的一种铠甲,由2589个金属片编成,总重16.85公斤。当代火器呈现今后,作为防备冷兵器的铠甲随之消逝。当代军队设备的头盔和尼龙防弹衣等,则是当代铠甲的生长。

中国当代具有杰出防护的打击性快艇。又作艨冲、兵舰。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载:“外狭而长曰蒙冲,以抵触敌船也。”可见蒙冲船形狭而长,航速快,公用以突击敌方船只。蒙冲有3个特性:1以生牛皮蒙背,具有杰出的防备机能。2开弩窗矛穴,具有反击和反击敌船的作战才气。3以桨为动力,具有快速飞行的机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中,东吴多数督周瑜以“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此中”,燃烧后突入曹军船阵,一举烧毁了曹兵舰队。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蒙抵触击的一个典范战例。

形如棍棒、头部装有狼牙钉刺的打击用冷兵器。狼牙棒系木制,棒长4──5尺,粗大的一端大要用铁皮包裹并带有铁钉,打击能力很大。别的,另有一种在棒的两端都装有铁刺的狼牙棒。

火铳

一种短小似剑的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构成。长20──30厘米,由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向是军队利用的冷兵器之一。当代军队中的特种军队遍及用作防身侵占和田野保存的东西。

中国官方对当代兵器的泛称。其称呼来源于十八般技艺,详细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指刀、枪、剑、戟、斧、钺、叉、矛、盾、弓、弩、鞭、锏、挝、殳、钯、绵绳、白打。

中国当代战役顶用于侦测有声源目标方位的东西。又称瓮听。地听最早利用于战国期间的城防战中。据《墨子.备穴》记录:当守城者发明敌军挖掘隧道时,当即在城内墙下挖井,井中安排一口新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的动静。敌方开凿隧道时所产生的声响在地下传播的速率高,并且衰减小,轻易引发缸体共振,从而能够侦测地下仇敌地点的方位。这类简易可靠的窥伺体例,也被用于空中战役。

中国春秋末期吴国君王夫差利用的一把青铜矛。此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锋芒,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锋芒为青铜锻造,长29.5厘米,最宽5.5厘米。矛刃锋利,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其锻造工艺邃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中国明朝前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构成。利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和扣动枪机,动员火绳扑灭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发作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经日本传入中国,明廷遂仿造,约此同时,又有鲁迷(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最后仿造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的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公斤。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首要轻型火器设备之一。(右图为《神器谱》中的鲁密铳)

铁火炮

中国当代战役中利用的一种球状投掷火器。利用时将其扑灭,抛至敌方,以它所产生的火焰、毒烟杀伤敌方人马及烧毁敌方营房。火球呈现于宋朝初年(公元1000年前后),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打击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两边曾大量利用。制作体例是将含硝量低、燃烧机能好的黑火药团和成球状,有的还掺入有毒或发烟物质及预制杀伤元件,用纸或麻包缚数层,外敷松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首要用于攻守城池作战。当代战役中利用的有轰隆火球、蒺藜球、毒药球和烟球等多种球形火器。

当代战役中利用的不需求借助火药而作为杀伤能源,用于与仇敌搏斗的械具。首要用于近间隔白刃搏斗。冷兵器的种类很多,按利用特性可分为打击用,如大木棒、锤等;刺杀用,如剑、矛等;劈砍用,如斧、钺等;多用处,如匕首、军刀等。冷兵器发源于人类初期的打猎东西,最后是用木头、兽骨、石块等制作,厥后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进而利用青铜、铁和钢等金属制造。火药呈现后,跟着火器的制造和利用,冷兵器慢慢退出战役舞台,但也有一些冷兵器如匕首、短剑等,至今仍在持续利用。

当代军队利用的手持防护器具。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质料为皮革、木料、藤条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盾作为一种防护兵器利用汗青悠长,至今还是单兵防护的必备器具。

鸟铳

中国当代将戈和矛服从合为一体的搏斗用冷兵器。由戟柄和戟头构成。戟柄为竹、木质,戟头为金属质料。初期利用的是戟是青铜质,后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呈现了铁戟。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马队利用的首要利器。(见图战国三戈戟)

地听

火枪

泛指操放火药等的燃烧、爆炸感化或发射的弹丸停止杀伤和粉碎的兵器。如中国当代的火、火箭、火枪、火铳、火炮和当代的枪、炮、炸弹、手榴弹、地雷、水雷等。火器的呈现和利用是兵器生长的一大奔腾。火器比冷兵器能力大,粉碎感化强。

铠甲

狼牙棒

铁蒺藜

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当代军队利用的首要兵器之一。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弓弦构成;箭包含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现在,弓箭作为兵器已参军队设备中消逝,只在体育活动中及少数民族地区尚存。(左图:清朝乾隆天子所用之弓箭)

巢车

火器

中国当代用于近间隔砍和劈的单刃搏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刀是当代军队设备的首要兵器。初期为石刀,厥后生长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环首刀等。

中国宋、元期间军队设备的铁壳爆炸性火器。又称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形如罐子、合碗平分歧款式,内装火药,并留有安设引火线的小孔。扑灭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是当时能力较大的一种火器,遍及用于攻守城战、水战和野战。按其大小和用处分歧,有的用投掷,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从城上推下。宋、元期间,军中多设备有铁火炮。明朝今后,在铁火炮的根本上,爆炸性火器有了进一步生长,连续呈现了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弹。

吴王夫差矛

匕首

中国当代军队用于钩杀和啄击搏斗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构成。戈头为青铜锻造。柄多为竹、木质,长度凡是为1米摆布,最长超越3米。戈流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期间。战国晚期,铁兵器利用渐多,逐步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今后已绝迹。

中国当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停滞物。又称蒺藜。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均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木植物“蒺藜”,故名。在当代战役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有的铁蒺藜中间有孔,可用绳串连,以便敷设和收取。战国期间已利用铁蒺藜。秦汉今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备东西,除在门路、防备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军队驻营时,也有营区四周布设。宋朝今后铁蒺藜的种类逐步增加,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连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明朝军队遍及利用铁蒺藜。铁蒺藜制造简易,敷设便利。除用铁锻造外,也能够用竹、木、陶代替。2000多年来,它一向是战役中利用的停滞东西。

中国当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颀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期间的青铜剑。今后,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呈现了铁剑和钢剑。当代剑只用作熬炼身材的东西,或用于艺术演出。

推荐小说:

萌物世界 |  地球隔壁有魔物 |  让你代管特长班怎么全成学霸了 |  西风盛开之塔 |  我想做个大侠 |  超级萌宝:腹黑老爹快接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