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风起萍末乱天常(十)
每一个由他赐下辟谷丹的人,都能记得一清二楚,没有获赐神丹的善信,他会第一时候从袖中取出一粒紫红色的丹药,将带着腥咸味的药丸塞进对方的嘴里。
就像现在的大昊天寺。
如果再有一二故意人略微炫露一下神通,那么人们就会把仅存的一点动机都拜托过来。
结束了每日巡查的妙柳和尚,重又回到他每夜参禅的禅房中。
“善哉善哉,施主,和尚是和尚,和尚又不是和尚。和尚妖怪,不过名相,贫僧一念向佛便是佛,一念向魔便是魔,总不过慈悲二字,总放在心上。”
那些被赐下了神丹的人,也会很共同这位老衲的说教普通,主动地带着家人堆积在大昊天寺以外,每天帮忙大昊天寺的和尚欢迎那些到寺里求药的人。
有男人少了半只耳朵或者全部鼻子,不消说那是被女真人切了去下酒的;有军汉断了一条腿,天然也是被女真人的战马踏坏的,乃至有避祸妇人的脸被簪子划成了个皮肉外翻的鸠盘荼模样,却还是被女真人糟蹋得成了个半疯子……这些流民们的模样,伴跟着更可骇的传言,在燕都城统统人的面前、耳边不住地晃:
而非论是天锡天子耶律淳和皇后萧普贤女,还是燕都城里的平头百姓,谁也没有感觉这事情有甚么可怪处。
妙柳和尚只是满脸慈爱地笑着,含糊不清地念几句佛号,向着这些狂热的信众点头表示,如许夷易近人的行动,就让人们更加热烈地呼喊起来:“活佛!活佛!”
这段绕口令普通的机锋,让兜帽来客更不快了些,但来客还是以一贯的文雅冷酷声音夸大道:“我畴昔很妒忌你,但现在我很不幸你,不过在我看来,你将任务完成得很好。在这座人类都会里,我们还需求多少同胞来完成这个巨大的任务?”
这位大昊天寺的方丈和尚看起来年事已经老迈了,头上畏冷裹着一块布巾,脸上的皱纹精密得都能夹死苍蝇,一手扶着条方竹杖,一手还要让酒保搀着,才气缓缓地在满寺的香客与流官方走动。
除了现在炙手可热的那位萧皇后的帐中娇客李处温,为首阿谁面相儒雅的老翁仿佛是司徒左企弓,另有西京留守虞仲文、枢密使曹永义、参知政事康公弼……
固然辽人夙来好做佛事,但如许阵容的和尚还是第一次呈现!
在禅房的暗影里,有人头戴着天鹅绒的兜帽,披着广大的金银丝绣法袍,正等着这位大昊天寺的方丈僧。
大凡一个王朝即将灭亡,一个地区的次序即将毁灭的时候,不要说目光老辣的无能官僚、满腹经纶的饱学夙儒能够捕获到那种模糊将要来临的毁灭气味,就是每天为衣食驰驱挣命的平头百姓,也能稍稍发觉到一点让人不堪细想的窜改:
只是妙柳和尚明显对本身这群高官弟子没有甚么格外青睐的处所,乃至待他们和大昊天寺的一众执事僧是一个态度,恰好这些北辽高官一个个还毕恭毕敬,把妙柳和尚的叮咛几近是当作圣旨在办了。
家里囤的粮食是垂垂不敷吃了,市道上的百般吃食也垂垂看不到了,便偶尔有那么些吃食呈现在店铺中,代价也会贵得让浅显人难以问津,又很快地被出得起代价的人们买走。
非论契丹人、奚人还是汉人,见着这位衰老的和尚走来,大老远地都跪在地上,叩首的也有,合掌念佛的也有,更多的人则是冒死想要往这位老衲身上凑。间或有几个胆量大些的人,就扑到老衲的脚下,摸一摸那双旧僧鞋,就感觉是天大的福分。
除了领兵在外的萧干、耶律大石那一众辽国亲贵,燕京大半的实权人物都已经成了这位妙柳和尚的门下弟子。
妙柳和尚很慢很慢地在大昊天寺中巡查,固然看上去他老得像一把干柴,仿佛不消催发佛门心火就能自燃起来,但是妙柳和尚的影象力却好得出奇。
没头没尾的传言,伴跟着远方亲族的凶信,会一阵一阵地呈现在耳边。没有电报、电话更没有互联网通报动静的期间,人们对信息的获得都仰赖于远方的来客。承平期间,这项事情常常由贩子和官吏们卖力,但现在,远方的贩子们已经从燕京中消逝了踪迹,不管是契丹北面官还是汉儿南面官,都是一脸半夜撞邪般的倒霉神采,而从四周八方涌来的动静,全都是流民们带来的。
而对如许的神丹,也没有人在吞服下以后,会主动要求第二颗。
妙柳和尚缓缓地走在大昊天寺的广场上。
如果略微细心看的话,这些人里另有很多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官袍的人物,红袍、青袍不消说了,乃至紫袍贵官也很有几个!
这一次,老衲不再打机锋,只是伸出了手指:“我们还需求五百个重生的同胞。”
这些瘦骨伶仃、身上尽是冻疮的流民们,那形体不全的模样本身就像是从无间天国里逃出的怨鬼了,而他们带来的动静,也比和尚们中元普渡时候讲起的目连救母变文里的天国更可骇。
头戴兜帽的来客把本身的脸埋没在暗影中,但是他谛视着妙柳和尚的目光还是透着难以压抑的讨厌:“你好,虔诚的僧院大师,我该称呼你为妙柳大师呢,还是……”
“……破了坞堡,手上拿了兵刃的男人不消说,都是一下砍翻。妇人天然不消说,全给女真人糟蹋了,便是刚满月的小子,也要被他们挑在枪尖上,戳出血来喝。”
这些话描画出了燕都城的住民们畴昔底子想不到的可怖天国,让人本能地不肯信赖,但那些仿佛怨鬼般涌入燕都城的流民,那些零件残破、皮肉外翻的脸,那些露着骨茬子的断肢,那些已经不像个活物却还在挣命的人,无声地证明着这一点。
如许的燕都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落在了梵刹中,仿佛那些寂静的涂着泥金的佛爷们,成了人们最大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