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定计官渡
刘墉这番话说得张绣心悦诚服。张绣叹道:“都怪张绣痴顽,听将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请崇如上书丞相,张绣愿降。”
“好,好。”曹操点点头,“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东,张绣、刘墉出使襄阳。”
刘墉安抚道:“皇叔莫急。刘墉获得动静,现在袁术穷途末路,欲走河北投其兄长袁绍,数日内必行。刘墉在相府有一内应,如有动静便来奉告皇叔。皇叔获得信息,便挺身而出,就说袁术北走,必过徐州,自荐领兵前去围歼。皇叔自此便可龙归大海,虎回深山。”
其次,我军兵马本就较少,又要分兵他处,因此只宜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防备战略。但是此防备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而是乘机与袁军决斗。如沿河设防,则限定了各军的矫捷。不如后撤一步,选定于己无益,于敌倒霉的疆场,集合兵力,待袁军兵疲马乏以后,与之决斗。
“十胜十负论”极其驰名,是郭嘉通过对曹、袁两家各个方面的对比、阐发而得出的结论,言道曹操有十胜,而袁绍则有十败。不过,刘墉对此却很有些不觉得然。汗青上官渡之战虽以曹操的胜利告终,但客观来讲,袁绍的兵力远甚于曹操,机遇也远比曹操多很多。只是因为太多不肯定的身分,使得这些机遇一个个地从袁绍的指缝间溜走,他一个也没掌控住,这才培养了这场汗青上极其驰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范战役。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说说,孤该如何出兵呢?”曹操现在对刘墉那是越来越赏,越来越喜好,这个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年青人脑筋里有着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张。
“丞相。刘景升鼠目寸光,胸无弘愿,只安于守土,不思进取;其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坐谈客耳。丞相若主动与之缔盟示好。刘表必欣然接管,自此西南无忧也。孙策神勇无敌,帐下文有张绍、顾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辈。兵精马壮,克刘勋,败王朗,一统江东,气势正盛。丞相不宜与之争锋,不如趁江东初定。民气未稳之际,丞相表奏其功,厚加犒赏,孙策必感激丞相恩德。如此,丞相再无后顾之忧,便可放心应对袁绍。”
综上四点,决斗非官渡不成。”
刘备担忧道:“曹操只独青睐于我。刘备闻言,如坐针毡,只恐多留此处,迟早必生祸端,崇如可有良策,令我离开险地,一展抱负。”
“丞相,万不成!”刘墉躬身答道,“刘表虽不敷惧,却非朝夕可下;我军不习水战,与孙策交兵难有胜算。即便得胜。也必是兵力怠倦,粮草无济,伤兵满营,若袁绍趁机来攻,我等如何抵挡?”
刘墉没推测这么快又要出使,只得又向刘备告别。刘备拉住刘墉,将此前与曹操煮酒论豪杰之事相告。曹操与刘备畅聊天下豪杰,刘备以刘墉此前对答之辞应对,数遍天下豪杰,曹操均点头,最后只说天下仅刘备与他可称为豪杰。
“哦,这是为何?”曹操有些吃惊。刘墉去招降张绣时,曹操便和其他谋士商讨过,公认的决斗地点便是在官渡,却不料刘墉竟也考虑在此。
“现在吕布身故,袁术败裂,张将军该何去何从?然天下之大,将军能投者唯有曹公。”刘墉微微一笑,持续说道:“将军若投曹丞相,有三利而无一弊。曹公丞相之位乃当明天子亲封,以天子之名挞伐四海,这是一利也。现在以权势比拟,袁绍强而曹公弱,袁绍有你只如锦上添花,曹公得你却似雪中送炭,这是二利也。第三,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踌躇多疑,将军若去可贵重用;而曹公则分歧,曹私有王霸之志,容人之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前者仇敌厥后归顺而受重用之人比比皆是。有此三利,将军另有何疑虑?”
曹操仰天长笑,赞道:“崇如所言,恰是孤等议定之计。前者文若先生曾言,扼官渡便是‘扼其喉而不得进’,也是此意。如此看来,你们是豪杰所见。好,我们就把决斗定在官渡。”
“刘墉觉得,丞相与袁绍决斗,除正面相恃外,核心也不成不防。并州、孟津、延津、白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扼守,以策万全。”在两千年的汗青中,各朝各代都对官渡之战做过周到、详确的阐发,因此刘墉的见地自是远远超越在坐的每一小我,提及计谋布局来那是不假思考,信手拈来。
“刘景升与扬武将军夙来交好,由他前去,必可马到功成。”郭嘉禀道,“再派尚书令荀彧敕书孙策,封其为讨逆将军、吴侯,孙策必感激丞相,江东亦无忧也。”
“刘表、孙策即便与丞相缔盟,也不成掉以轻心。此二人皆非取信君子,若只是隔岸观火倒也罢了,就怕其趁丞相与袁绍交兵胶着、难明难分之时趁火打劫,不成不防。”
第四,参军需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我军的供应便当;反之,袁军的粮草则供应困难。
“崇如之言甚合我意。”曹操深觉得然,点了点头,对座中诸人道:“若交好刘表、孙策,便直面袁绍。前年,奉孝曾为孤献有‘十胜十负之论’……”
刘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众将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谋士也已分拨到各处公干,皆不在许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刘备见刘墉信心满满,只得将信将疑,寻机待发。(未完待续。)
刘墉安闲答道:“参兵力、地形看,现在袁绍兵多将广,数倍于明公;千里黄河,袁军到处可渡,丞相若分兵扼守,袁绍只须集合兵力攻肆意一处便可一击而溃,如此防不堪防。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占有,再沿河设防,于势倒霉。
“丞相。请看……宛县,防荆州刘表;匡琦,以备孙策袭扰。别的,这儿……叶县,也得驻兵扼守,以防黄巾余孽刘辟、龚都。”刘墉手指着舆图,边指边道,最后,将手指紧紧地定在一处,斩钉截铁地说道,“丞相布局完成,便可罢休一搏,决斗地点便在这里——官渡。”
刘备忧心忡忡隧道:“曹操部下虎将如云,几个谋臣又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尽早杀之,又怎会同意派刘备带兵前去?”
荀攸也道:“崇如所言,荀攸也有同感。丞相需求先灭袁绍同一河北,方可征讨刘表、孙策,方为万全之策,切不成倒置行之。”
曹操收到张绣请降的文书,欣喜若狂,亲率朝中文武官员到许都城外驱逐,给足了张绣面子。曹操又奏请献帝加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为执金吾使,刘墉为益亭侯。曹操欢畅的不但是收降了张绣,更是获得了贾诩。曹操问道:“文和,现在张绣返来,天下震惊,孤想趁机招降刘表、孙策,不知可行否?”
刘墉拱手道:“刘墉觉得文和兄所言极是。现在天下各镇诸侯虽多,然袁术命若游丝,不值一提;江东孙策威武盖世,但是新得会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顾不睱;刘表、刘璋、张鲁之辈只知守土自保,碌碌有为,也不敷多虑。鄙人觉得,丞相所患者。唯有河北袁绍耳。”
摆设伏贴,曹操问道:“何人前去襄阳、江东,与刘表、孙策修好?”
“很对。崇如再言。”曹操点点头,捻着几根髯毛,一阵浅笑。
贾诩摇了点头道:“明公,刘景升坐拥荆襄七郡,据地数千里,兵甲十余万,民殷国富,岂会等闲投降?孙策威震四方,部下文臣武将云集,势不成当,短短数年,尽拥江东之地,又有长江通途为樊篱,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及世人听了哈哈大笑,曹操笑道:“崇如这话好生滑稽。那依你之见,孤当如何分兵扼守?与袁绍对决应选在那边?”
刘墉心中一怔,忙定定神,躬身答道:“丞相,依小将之见,丞适宜尽早运营,主动反击,方能未雨绸缪。”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为了争夺计谋上的主动,曹操派兵进军黎阳,命河内太守魏种管束袁绍从并州方面的打击,保障左边翼;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大部戍守敖仓,派一部驻守孟津,以保护左边安然;命平虏将军于禁带领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绍军;留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戍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然;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陷齐、北海等地以管束袁兵。同时,按刘墉之策,其他各处也停止了呼应的防备。
曹操又问道:“孤若先派兵征讨刘表、孙策如何?”
曹操点了点头,对刘墉道:“崇如觉得如何?”
刘墉的思考天马行空了一阵,只听曹操又说道:“……即便孤无后顾之忧,可袁本初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谋臣如云,武将似雨,兵精粮足,气力远甚于孤。诸公,孤将如何应对才是?”曹操一眼瞥见刘墉一副如有所思的模样,便问道:“崇如,你有何良策?”
第三,丞相请看,鸿沟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这官渡为汴水的起点,既是许都的流派,亦是保卫许都的樊篱。
曹操捋着髯毛哈哈大笑道:“孤熟读兵法,岂有不知之理。孤只是想尝尝崇如罢了。”刘墉闻之不由额头见汗。只听曹操又问道:“崇如,依你之见,孤当如何行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