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大难临头(3)
五宗门人公然都来了峻极山,一起之上,各宗弟子瞧见陆小远,都是神采大变,然后跟在陆小远身后,群情纷繁。待到陆小远走进佛觉寺寺门,穿过广场,来到大殿,他身后已经堆积了近百人。
山岳只要五丈来高,转眼间陆小远登上峰顶,四个黑衣人已经逃出数丈远,陆小远喝道:“站住!”发挥轻功追去。
玄胤三人长叹一气,往山上走去。他们从玄坛宋家返回佛觉寺的一起上,内心挣扎不休:陆小远此番闯下了滔天大祸,恐怕粉身碎骨也难消公愤,三人真想放他分开,让他不要再回中原了,但真要这么做,圣琅派全部门人便难辞其咎了,他们自不能做出这欺师灭祖、叛变本门的事。
紫华真人道:“你刺杀余立舟,那是行侠仗义,本派理应予以支撑庇护,青华师弟是本派门人,天武卫向本派要人,本座要庇护青华师弟,那也是应当的,这些不必提了。”
他抢先开路,陆小远走第二个,那五名黄衣僧跟在陆小远身后,呈半圆形走着,兜住了陆小远的退路。
陆小远沉吟半晌,道:“为甚么别派弟子要偷袭我?”
陆小远惊醒,环顾大殿以内,五宗的首要人物到了十之六七,心观大师、紫华真人、淳于信、黎沅芷和一些妙手前辈,都高坐殿上。
陆小远点头道:“不晓得,我们走吧,不消理他们。”
玄通奇道:“这是些甚么人,为甚么无端挑衅?”
分开灵宝城,大勇道:“陆道兄,你不必愤怒,大冲师弟说你杀人,那只是猜想,并未坐实,请你到佛觉寺,就是要查清此事的。”
陆小远回回身去,双眉倒竖,喝道:“去死!”拔剑斩出,只是两边间隔较远,剑气在半途中便即消逝。
大勇右手一举,道:“玄胤道兄,二位道兄,请。”
六人昂首望去,只见路旁的岑岭上站着四个黑衣人,居高临下的看着己方,气势非常放肆。
这时目睹陆小远上了峻极山,晓得他面对的是一场大难,三道心中都极不好受。
戒律院首坐心止和尚冷电般的目光在陆小远身上扫了扫,向紫华真人道:“紫华掌门,他毕竟是圣琅派弟子,你有何话,便请先讲吧。”
大冲嘲笑一声,道:“这就是多行不义惹动公愤的了局。”
大冲瞥了陆小远一眼,感到一阵对劲,心道:“之前我们怕你逃脱,这时六位师叔伯到了,你就算想逃,可也晚了。”
陆小远只听得盗汗涔涔,跪倒在地,道:“弟子当初在帝都杀人,走投无路,被圣琅派收留,得以在圣琅山学艺练武,圣琅派对弟籽实有再造之德。厥后师父为了给弟子报仇,重伤屠鬼,引得圣琅派与帝国大动兵戈,这些弟子全都铭记在心。”
大冲则怪腔怪调的道:“你若心虚,直接分开便是,归正我们气力不及,也拦不住你。”
四女“咦”的一声,仿佛没推测陆小远能挡住己方四人的合力一击,这时三道和两僧赶到,四女回身奔逃,瞬息间消逝的无影无踪。
玄胤道:“不错,这一招能力大,耗损真气也多,真气在剑尖凝成兰花,披发的热气化成水珠,从兰花上滴落,故名“木兰滴露”。”
眼看就要追上,四人往山石前面一躲,陆小远的前后摆布各发一声娇叱,风声响动,四柄长剑同时刺向陆小远。
大勇望着地上的四点水珠,道:“这是七杀门的“木兰滴露”吧?”
六名广字辈和尚当中走出一僧,合十道:“陆小道,五宗的前辈高人尽数堆积本寺,等待陆小道多日了,这便请吧。”
陆小远心中一惊,斜向后窜,这一来固然避开刺击,那两名女子的长剑却得以发挥,四剑齐发,剑身蓝光莹莹,一朵兰花在剑尖盛开。
那两女也不知如何身形转换,轻松躲过陆小远的打击,双剑一左一右刺向陆小远的咽喉。
二僧这时不必操心防备陆小远逃脱,反而感到轻松安闲。陆小远真若要走,就算玄胤三人互助,五人合力也一定拦得住他,何况一旦动起手来,玄胤三人虽不至于互助陆小远,也定会袖手旁观或是部下作弊。
陆小远纵跃而起,趁便看到偷袭的四名女子身穿蓝衫,纱罩蒙脸,他下落时踏住两柄长剑,叫道:“你们是甚么人!”右手剑、左手掌分击别的两女。
紫华真人点点头,对陆小远道:“陆师侄,你进入圣琅派以后,本座见你生性轻浮,胆小妄为,便盼着通过对你多加管束,以及你自行的修身养性,能有所改良。岂知人算不如天年,你遭到屠鬼的毒手,命在朝夕,而后不告而别,分开圣琅山,竟会脾气大变,堕入魔道,唉。”言语间说不尽的可惜之情。
陆小远心道:“你们两个一个好言安抚,一个说反话激我,不就是怕我逃脱么?未免太也谨慎眼了。”也不睬会二僧,尽管与玄胤三人谈天。
陆小远一起张望青砖金瓦、大佛铜鼎,回想起数月之前青华带着本身来此求医的旧事,触景生情,又想起数月来的各种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
正沉浸在旧事当中,忽听得一个峻厉的声音喝道:“陆小远,你来到佛觉寺,还不认罪!”
六人向前走了不远,那黑衣人又骂道:“小贼种,你怕了不成?青华就是饭桶,教出的门徒一样饭桶。”
走出灵宝城不远,踏上一条山路,忽听得有人喝道:“喂,姓陆的小贼种,你敢过来吗?”
陆小远双掌回旋,真气凝集成盾,四剑刺上,兰花遭到震惊,花瓣飘落。
四个黑衣人更加放肆,一齐放声怒骂,陆小远持剑冲上,左足在峰脚一点,身形借势飞起,右足点在山岳的五尺高处,左足跟上。
又行两日,六人来到峻极山下,大勇运气传音,半晌以后,六名黄衣和尚在山道上发挥御风术,缓慢奔行而下,转眼间来到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