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议伐高句丽
杨坚一走出正阳宫,即命陪侍的宦者李玉儿传召太子杨勇光临德殿相见。
“儿臣只想着公事,没有念及骨肉亲情,此为儿臣之错。”杨勇躬身认错道。
“哦,你指的是谁?”杨坚目光闪动着,问道。
杨勇虽已推测了裴蕴一定对本身说的是实话,却也没想到身在江南的杨广会上书朝廷,要求统军征讨远在辽东的高句丽,两眼紧盯着杨坚手中的奏章、手札,摸索地问道:“据封伦回报,高元已承诺持续向我大隋称臣、献贡,不知因何启事,父皇要出兵征讨高句丽?再者,江南梵刹之乱初定,且朝廷诏准首在江南推行均田制尚需阿纵亲身坐镇、催促实施,即便要出兵征讨辽东,儿臣觉得,也不宜任阿纵为帅。”
“嗯,你虽暂不宜分开长安,可征讨高句丽之事却刻不容缓,高颖现在并州,可否由他代你先往幽州统武备战?”杨坚点了点头,又把话题转回到了出兵征讨高句丽一事上,向杨勇收罗定见道。
“早在七年前,宫中就闹过一次鬼怪之事,阿纵带人进驻宫中清查了多日,终究也未能将恶鬼断根,见地伐,此次你务须从速将鬼怪肃除,替朕消弭肘腋之患。”杨坚没有责备杨勇,而是再次叮咛他道。
杨勇领命,即向杨坚提出辞职,转成分开了临德殿。
杨勇快速一惊,随即说道:“父皇圣明,先礼后兵确为良策。儿臣虽久疏战阵,如父皇点将,唯有马革裹尸,为朝廷、为父皇效命疆场。只是儿臣今早刚传闻,昨晚宫中闹鬼,惊着了母后,导致晋王妃小产,在这个当口,儿臣实不放心分开父皇母后身边,还望父皇明察。”
稍顷,杨勇跟着李玉儿走进临德殿,见礼已毕,不待杨坚开口,便呈上了杨广的那封奏章,向杨坚解释道:“父皇,阿纵的这道奏章早在五天前就由其府中都记室裴蕴呈交到了儿臣手中,只因据裴蕴言道,阿纵所上奏章中只是向朝廷禀报前些时停歇江南梵刹这乱的事由,而儿臣手中另有几封来自西北、北疆的告急军报,故而迟至本日才向父皇呈送。”
“此事容后再议吧。”杨坚目光幽幽地盯着杨勇,移时,才缓缓说道,“朕听皇后提及,越国公府中迩来不甚安宁,常有鬼怪潜入行窃,只恐他也偶然统军出征呀。可暂命高颖移驻幽州,复派封伦出使高句丽,招高元来朝,待朕招阿纵回朝后再议征讨之事吧。别的,右卫大将军一职空置已久,朕意,拟任用五原郡公元敏为右卫大将军,帮手你执掌禁军,不知你意如何呀?”
杨坚眉棱一挑,目光重又落在了杨广写来的那道奏章上,思忖着说道:“朕又何尝不知这些呢,但是,你娘因萧厄小产之事,自发对阿纵有愧,才向朕提起,欲招阿纵回朝探亲,对萧厄略加安抚,朕顾念他母子情深,已经承诺她了。”
杨坚神采有所和缓,顺手将奏章及手札放在面前的几案上,说道:“你的建言能够考虑,但是高句丽自其先王高汤向我大隋称臣以来,十几年间朕曾频频招高汤来朝,至今与他尚未会面,前此朕不记前嫌,将射杀焦二的燕十三放回高句丽,高元如怀感激之心,自应随封伦来长安朝贡,但是他却暗中勾搭南陈残部,欲图不轨,对于如此阳奉阴违之人,切不成疏于防备。朕意,在派使臣征招高元来朝的同时,也须增调重兵设防幽州,随时筹办征讨辽东。见地伐,朕记得前些年发兵伐陈之时,你曾成心统军出征,此次征讨辽东,你身为一国储君,可愿统军出征,为朕开辟国土?”
杨坚望着杨勇分开的背影,不知为了甚么,却面色凝重地微微摇了点头。
“这……禀父皇,高元虽怀狼子之心,但念其反迹未彰,可否暂缓出兵征讨,令其来朝释清原委,如其不肯来长安朝贡,而后再议出兵征讨之事,如何?”
杨坚明知杨勇实不肯分开朝廷中枢,也不点破他,遂顺势诘问他道:“朕既规复了你的佐理朝政、统领禁军之权,宫中昨晚再次闹鬼,你筹算如何去做?”
“依儿臣之见,任用高颖统军讨伐高句丽,倒不如任用另一报酬帅。”
果如裴蕴方才在正阳宫中所禀报的那样,杨广的奏章内还附有高元写给高青莲的亲笔手札,杨坚将奏章及信一并看罢,问杨勇道:“阿纵在奏章中建言朝廷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并自请为帅,见地伐,你觉得如何?”
五原郡公元敏是已故太子妃元氏的族兄,杨坚俄然提出将任用元敏出任右卫大将军一职,杨勇自不便提出反对定见,他却因杨坚提到要招杨广回朝,拱手答道:“晋王妃吃惊小产,本该招阿纵回朝的,但是据裴蕴向儿臣禀称,目下恰是江南推行均田制的紧急当口,父皇是不是……”
“儿臣筹算亲率禁军,值宿宫中,从速斩杀鬼怪,清净宫禁。”杨勇脱口答道。
杨坚冲他扬了扬手中的手札,却不肯将手札交与杨勇,答道:“阿纵查获了一封高元写给高青莲的手札,在信中,高元欲与南陈残部南北勾搭,共同起兵反叛,企图夺回临榆关外的大片国土。高元初继位便怀如此狼子之心,如不稍示惩戒,今后必用亲信大患。见地伐,你既说阿纵不宜从江南抽身北上任帅,那么,可另有合适的人选向朕保举?”
杨坚内心暗自惊奇杨勇未卜先知,竟然猜到了本身召他入宫的启事,却不露声色地接过杨广的那道奏章,拆开仗漆封识,细心阅看了起来。
“尚书右仆射、越国公杨素。高仆射善于理政,统军攻伐之事远不及杨素,是以儿臣主张,招高颖回朝,暂任杨素为将,命其率重兵驻扎幽州,逼高元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