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女蛇一起修行

道教门派续二

正一道:亦称正一教、正一派。玄门前期以龙虎宗为骨干调集融汇诸符箓派而构成的符箓大派。构成时候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该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标记。所合道派,首要有: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该派构成于大德八年。从至元十四年(1277)起,张陵后嗣代代被敕封为天师,受命主管江南玄门。江南各派的教务大政皆须服从于天师(全真道之在南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师请命于朝廷(如羽士敕封等),使历代天师逐步成为江南各符箓派的共主,为构成正一道筹办了魁首前提。另一方面,因为历代天师遭到特别尊崇,其所领龙虎宗天然获得杰出的生长前提,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的生长更是范围空前。这又为正一道的构成筹办了构造前提。在上述根本上,各符箓派之间逐步加强交参与融会,对天师龙虎宗的向心力不竭加强。故以大德八年张与材受命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标记,正一道构成。而后,天下玄门皆分属正一,全真两大派,明清当局也只承认此两派。调集诸符箓派而成的正一派,以张陵后嗣(历代天师)为首级,以《正一经》为首要典范。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鬼为首要宗教活动。该派羽士答应有家室,能够不削发,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不甚严格。原诸符箓小派归并入正一道后,因为各种启事,有的小派逐步与他派融会而绝传,如阁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小派却在承认正一大宗下,保存着原有小宗的承传。如龙虎宗、茅山宗、武当道、净明派、清微派等。它们在明至民国间各自承传不断。只是在明叶后,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撑,多数式微。

武当派: 鼓起于湖北武当山,崇祀“真武大帝”的道派。武当山称太和山。武当玄门源远流长,魏晋期间即为羽士修真之地,有“仙室”之称。晋代,武当山“学道者百数,接踵不断”。(晋王韶《南雍州记》)戴孟、谢允、刘虬皆为居武当修道成仙之士。唐贞观年间(627—649),武当山羽士斋醮祷雨有应,太宗敕建五龙祠,代宗时敕建太乙观、延昌观。五代时,高道陈抟隐武当山九室岩,佩服辟谷历二十余年。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武当真武神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宋朝武当玄门影响日甚,武当羽士道术已显名于世。元朝武当山已有九宫八观,闻名羽士叶希真、张守清、鲁洞云、汪真常、张道贵、叶云莱、刘洞阳、胡道玄等在武当山开宗传派,授徒数千人,明朝是武当道的鼎盛期间。明成祖、明世宗前后大营武当宫观,用时数十年。新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的庞大修建群。明成祖从天下钦选四百名高道主持武当道务,至嘉靖(1522—1566),武当山各大宫观都有羽士数百人,全山计有道官、羽士、军丁、工匠等一万多人。武当是玄门名山,向来有各派羽士居同修炼元末明初武当山道派有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等。明洪武初,张三丰入武当山修炼,后离山远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而不得,更扩大了武当玄门的影响。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嫡传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构成了以张三丰为师的道派,世称武当道派。张三丰另一嫡传弟子刘碧云,后又被尊为武当榔梅派祖师。“榔梅派”以奉祀玄帝为主,亦称武当本山派,乃正一支派,其传法体系为“碧山传日月,守道合天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无”等。张三丰武当派与全真玄门义及宗风都有所分歧。该派崇祀“真武大帝”,在思惟上夸大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以品德仁义忠孝为本,且正视修炼内丹,特别夸大性功。张三丰武功高强,兼擅拳剑,武当道派内家拳技,相传即初创于张三丰。从明朝开端,入武当修炼的各派羽士都自称武当道,都以张三丰为祖师。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薄》中,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天然派、三丰祖师天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明朝武当道场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会聚武当,武当道职位日高,代替阁皂山,与龙虎山、茅山合称三山新符箓。《张三丰选集》和《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是研讨武当道的首要质料。武当在明清期间具有最庞大的教团,有范围最大的玄门修建群和贵重的神像法器。武当“治世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武当玄门历经战乱兵燹,现仍有六宫二观等修建四百多处,文物七千余件。武当羽士现有一百多人。武当玄武派的内家拳驰名中外,武当道仍以修炼、技击而著称于世。

南五祖:玄门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朝祖师,即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相传张伯端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授予“金液还丹诀”,是以修炼得道,并将“金丹之道”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陈楠,陈楠再授白玉蟾。五祖以为儒、释、道同源,三教一理。以修炼金丹(内丹)或谓修炼“性命”为主。其修炼实际,在玄门内丹修炼实际中占有首要职位。因其活动多在南边,所今厥后被尊为南五祖。又称“南宗”或“紫阳派”。

西河派: 雷法神霄派的支派。亦称萨真君西河派。北宋末萨守坚,得张继先、林灵素、王文卿雷法之传,寓泉州,以道术名世,门下弟子从游者数百辈,称西河派。据《诸真宗派总薄》,其传派挨次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冲汉通美满,高宗居大罗,武当兴法派,福海起洪波。

真大玄门:原名“大玄门”,金初北方呈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初创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自称二十一岁时遇一须眉皓白之老翁,授以“《品德经》要言”(一说授以“奥妙道诀”),创教于金皇统二年(1142)。在布道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玄门。五传至郦希成(诚)分为两派,因元宪宗支撑郦派,故改名为真大玄门。是教以《品德经》为主旨,兼汲儒、释部分思惟,所列戒条有九:一曰视物犹己,勿萌伤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平静;四曰远权势,安贱贫,力耕而食,量报酬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喝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谦虚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满足不辱,知止不殆。史称其为“以苦节危行动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苛侈于己”。真大玄门在修炼上不讲究飞升化炼之术,而重视寂静祷告,也不奉祀诸多鬼神,为人治病不借助符箓,只是“默祷虚空”,不化缘乞食,主张羽士削发苦行,其宫观初称为“庵”,墓称为“塔”,近似于佛教,传播于河北一带。全盛之际,其传播地区曾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经十余传而衰。

碧洞宗: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传播于四川。初创人陈清觉(1606—1705)。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载,陈清觉,道号赛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少年为进士,入庶常。后去官入道,至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羽士詹太林为师,为龙门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谓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师,补葺殿宇,用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将教务交张清湖,去成都青羊宫养静。臬宪赵良壁遇之,事以师礼,于青羊宫旁建二仙庵以居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天子赐封“碧洞真人”号,并钦赐“碧洞丹台”匾额。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传有弟子陈一庆、吉一法、刘一贞、孟一贵、石一含、龙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师弟张清湖、张清仕,住三台云台观之师弟张青云等亦各传有弟子多人。这些弟子再递相传授,逐步构成一个支派,尊陈清觉为开派祖师,以其碧洞真人号之“碧洞”二字名宗,称碧洞宗。成为清至民国间对四川玄门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派。碧洞宗依龙虎派所订派字传代。其开祖陈清觉为第十代,顺次相传,至民国时,已至第二十三代。《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记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羽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陈一庆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阳炳等三十七人,第十三代有吴来辉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万复证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万本圆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记是否为该派羽士全数,已难晓得,仅此亦可概见其范围。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间,逐步向四川其他州县生长,上引《支谱》即记有该派羽士方丈之州县宫观名,统计宫观地点州县有:华阳、双流、温州、郫县、汉州(今广汉)、崇庆、灌县、大邑、彭县、潼川(今三台)、中江、绵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崃)、资阳、乐至、富顺、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县,多数在川西地区,少数在川北、川南及少数民族地区。耐久以来,四川各隧玄门皆属天师正一道,碧洞宗产生后,渐有代替他派的趋势。当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已全为龙门碧洞宗羽士,正一羽士只零散散居于其他宫观。碧洞宗在耐久生长中,曾呈现一些杰出羽士。如第十三代王来通,号自明道人,清乾隆间方丈灌县二王庙。他除整饬庙规,勤于教务外,又体贴处所水利扶植,建议新修横山长同堰,推行都江堰治水经历。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备考》、《灌江定考》、《堆积实录》三书,是现存都江堰治水经历总结的专书,有必然科学代价。第十四代陈复慧,号仲远,方丈温州盘龙寺。博学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对玄门斋醮音乐很有成就,曾校订《广成仪制》数十种传世。被后代尊称为玄门音乐“广成韵”之祖。第二十二代易心莹(法名易理轮),是近代闻名道讲授者,著有《道学体系表》,辑有《女子玄门丛书》等。

北七真: 即全真道创建者王重阳的7位嫡传弟子:马钰(创全真道遇仙派);谭处端(创全真道南无派);刘处玄(创全真道随山派);邱处机(创全真道龙门派);王处一(创全真道嵛山派);郝大通(创全真道华山派);孙不二(创全真道平静派)。因其皆对全真道的传播和生长作出过进献,元室对他们都赠封“真人”或“真君”之号,加上其活动于北方,故被尊为北七真。北七真虽各创一派,但其宗教思惟和修炼体例却大抵不异。他们倡导三教合一,以平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气为修炼之要,以忍耻含垢、苦己为报酬主旨。其传世之作,均支出《正统道藏》。

觉云派: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龙门云巢派分衍而来。《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序:“海上觉云为浙湖云巢分支,于有清光绪戊子(1888)开派。”其《例言》:“光绪戊子,本坛张复诚、陈本中、沈本仁等恭诣云巢宗坛,禀准开派,是年三月春,启建醮典,敦请宗坛王来因、程来水、姚来鉴三师启派,本刻故尊三师曰宗师。”该派宗承云巢开派宗师龙家世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和第十一代闵一得(号懒云)之传,对他们倡导的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削发与在家、退隐与入山各随便利的思惟,加以发扬,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上引《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后跋》云:“自闵祖启‘便利法派’而后,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因而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趋广。今者云坛竟遍及于江浙。”表示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们前辈那样夸大削发离俗了。该派自光绪十四年开派今后,一向承传不断,《觉云本支道统薪传》有传系图加以记录。如开派人之一的程来永传第十四代汤复弼,汤传第十五代车本镒等,车传第十六代邱合度、徐合建,邱传第十七代倪讲授等,倪传第十八代沈永家。时至民国十六年(1929)。

榔梅派: 又称武当本山派。初创人孙碧云。《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八七引《武当山志》载:孙碧云,关西人。幼年颖慧,愿学神仙,入华山华山追希夷之迹,岩栖穴处,佩服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子史,罔不熟诵。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征至京师,赐衲衣,供斋供,馆于朝天宫。次年赐还华山。永乐十年(1412)成祖复召至,赐诗一章,敕授道录司右正一,命方丈武当山南岩宫。永乐十五年(1417)卒。有《碧云集》行世。该派初创于明永乐年间,《诸真宗派总簿》录有其传代派字。后传衍于武昌葛店斗牛观,至今仍有传人。

穹窿山派: 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渊所创,以姑苏穹窿山和奥妙观为中间。《金盖心灯?道谱源流图》:“施亮生,号铁竹道人,尝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王昆阳(王常月)。后精于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苏穹窿山一派。”故未给他传记。其事迹见《奥妙观志》和《姑苏府志》。清顾沅《奥妙观志》卷四:“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生吴县横塘乡。童真削发为朝真观羽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以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驱役百神。时为人除崇魅,疗痛苦,不觉得利。初筑室尧峰,晨夕修炼,移往穹窿山,即茅君故宫,……更始之。顺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真人张洪任请于朝,赐额上真观,并赐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变法师’。由是四方征聘,凡建名胜一百七十余所,泥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中元妙观殿宇倾圮,太傅金之俊延道渊主观事,修复三清、雷尊诸殿,……晚游闽越,探真访道,尤多布施。康熙丙辰(1676),裕亲王召主醮京师。乞归,……戊午(1678)果化于山观。道渊著有《玉留堂语录》。”施道渊传弟子胡德果,号云庐,吴郡人,尽得道渊之术。康熙四十三年(1704),吴中大旱,被官府延请祈雨,德果登坛作法,大雨如注。自后名誉愈著。胡传潘元珪,字允章,号梧庵,吴郡人,削发奥妙观,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身后,凡吴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间应召入都,值大光亮殿,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祷告,皆称旨。后南归,仍居姑苏奥妙观。潘传弟子惠远谟(1697—1771),惠传弟子张次理(1712—1786)和施神安,远谟和次理又同时兼承娄近垣正乙派之传。施神安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继张资理主奥妙观方丈,于嘉庆间去世。而后承传不详。

太一教:或称太一道,金初北方呈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金天眷中(1138—1140)萧抱珍创建于卫州(治地点今河南汲县)。该派所用“太一”之名,说法有二。一说该派因传太一三元法箓,因名其教曰太一“(《元史?释老传》)。一说因取“元气浑沦,太极判辨,至理纯一之义”而得此称(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据传,萧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善“祷告诃禁”之术,亦以符箓为人治病,故其门徒甚众,朝廷闻名。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朝廷召其入宫,为皇后治病,深回礼遇,赐其所居庵为“太一万寿观”。身后,元世祖追赐为“太一一悟真人”,改“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二祖萧道熙(本姓韩)、三祖萧志冲(本姓王)承传其道。元世祖赐以四祖萧辅道“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之号。五祖萧居寿(本姓李)也得元世祖礼遇,至元十二年(1274),令建太一宫于两京,命其主持宫中祠事,兼祀六丁神,并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赐号“太一演变贞常真人”。六祖萧全祐(本姓李)嗣,亦被封为“真人”。七祖萧天祐(本姓祭)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51),以“太崇玄体素演道真人”身份和正一派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全真道掌教孙德囗等,在多数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设经箓普天大醮。泰定元年(1324),七祖又于吴全节、夏文泳、刘尚划一,率法师羽士数千人在多数崇真万寿宫建金箓周天大醮。太一教哄传二百年元未仍在活动。七祖以后,史料无载,传播不明。太一教重符箓斋醮,与正一道附近似;其规定羽士必须削发,则又与正一道有别。该派鼻祖规定,凡非萧姓嗣教者,皆改萧姓。元朝深受理学影响,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要。

霍山派: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初创人张宗囗。《诸真宗派总薄》载:“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字耕云。系山东登州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1884)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世人繁,叩请愿遵‘宗’字为第一代号。”据《白云观志》,张宗囗,别名圆囗,字耕云,为龙门派第十九代状师。光绪十三年(1887)去世。传法给龙门派第二十代状师刘素云。《刘素云道行碑》云:刘素云,法名诚印,河北东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优,拜十九代方丈张耕云为师。同治十年(1871)捐献五千余金为其师之传戒费,受戒者三百余人。后又捐献银刻印经板和重勒观内碑文。继任龙门派第二十代状师,又为霍山派第二代传人。光绪二十年(1894)卒。《诸真宗派总簿》载有该派“宗诚信崇绪,修善法德超,……”等四十派字。但刘诚印(素云)以后传给何人,不见记录。

推荐小说:

爵爷好凶猛:吻安,小甜妻 |  Hello,顾太太! |  扮演小白花[穿书] |  诡异世界,我靠直播赚积分 |  玄天圣主 |  闪电侠之闪电骑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