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惜生不能苟惜,摄生不是苟养,这是讲到摄生题目时必须特别重视的题目。中国的传统思惟特别是儒家思惟,向来不把生命当作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大家间另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东西。孔子以为仁、信都是比生命更高的代价,他说:“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也以为仁义品德是比生命更高的代价,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今后代文天祥临死前在《绝命辞》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以是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现在而后,庶几无愧!”为甚么呢?因为生命归根结底是有限的,活得好就多活几年,天然是功德,值得寻求。但是,如果丧失了生命的意义,丧失了人所崇尚的品德代价,只是偷生苟活,那么多活几年只是增加了耻辱,有何意义呢?有甚么值得寻求的呢?以是文天祥又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赤忱照汗青。”但可惜很多人就是想不透这个事理,“自古艰巨独一死”,多少人在灭亡面前不能对峙节操,临难求生,不吝做叛变叛国之徒,最后还是不免一死。颜之推感慨说:“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激。”颜之推的上述观点对我们明天谈摄生仍然有主动意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斗争狠恶、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充满动乱的期间,一小我的生命更轻易遭到社会身分的影响,以是考虑摄生题目,就要格外重视避开社会特别是政治对人的伤害。颜之推特别提到嵇康和石崇的例子,他们两个都很重视摄生,讲究服食,但两人都在中年即死于政治斗争:嵇康被司马氏所杀,死时才三十九岁;石崇死于八王之乱,死时也不过五十一岁。这两小我都重视摄生,却都没有重视“虑祸”,特别是政治斗争之祸,成果摄生就白养了。
别的,他所著《抱朴子》一书中,对于摄生题目另有一些会商,大抵上跟《摄生论》中意义差未几,只是对更多的摄生忌讳停止夸大。上面一段摘自《极言》,笔墨比较浅近,就不解释了:是以摄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量。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了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喝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悲伤,甘多则伤肾,此五行天然之理也。
魏晋名流的摄生文明
甚么样的死是值得而不必可惜的呢?颜之推说:“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获咎,丧身以百口,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行诚孝而见贼”,因为做忠臣孝子(这里“诚孝”就是“忠孝”,“忠”改成“诚”是为了避隋朝建国天子杨坚的父亲杨忠的讳)该做的事,而遭到好人的谗谄;“履仁义而获咎”,对峙走仁义的门路而获咎了当权者;“丧身以百口”,捐躯本身保百口属;“泯躯而济国”,捐躯本身的生命挽救国度。因以上四种环境而死,这是值得的,“君子不咎也”,“不咎”就是不攻讦,不责备,以为应当,以为值得,不必可惜。
在谈药、酒与名流风采的那一章里提到魏晋的摄生文明,但没有多讲,实在这个题目很值得提出来伶仃谈一谈。
二,摄生要保全真气。不耗损精气神,做到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摄生认识缘自对自我生命的珍惜,以是初期的摄生文明只是范围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如天子(故初期摄生术著作都假托黄帝与素女、神仙的问答),因为社会财产窘蹙、贵贱差异,只要顶真小我才有珍惜生命的需求与讲究摄生的能够。到了魏晋期间就分歧了,门阀士族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职位,有了充沛的财产,在必然程度上摆脱了对皇权的全面依靠,士族中的精英分子也开端认识到本身生命之宝贵了。前面讲过一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恸绝。(濛别传曰:“濛以永和初卒,年三十九。沛国刘惔与濛至好,及卒,惔深悼之。虽友于之爱,不能过也。”)王濛临死的感喟和刘惔的哀思,最能申明魏晋士族精英分子对生命的沉沦和对自我的珍惜。并且,这类对一己生命的沉沦与珍惜,在魏晋名流中并不但要一两例,而是一种遍及的情感。正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表达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度量,晤言一室以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虽弃取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嵇康以后,摄生题目进一步上升到哲理高度,变成玄学清谈中一个首要的辩论题目。《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一则: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摄生、言尽意三理罢了,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在魏晋摄生文明中,嵇康是开民风之先的人物,他的《摄生论》是中国当代第一篇体系会商摄生的实际和体例的首要文章。嵇康写了《摄生论》今后,他的老友向秀写了一篇辩驳他观点的文章《难摄生论》,因而嵇康又写了一篇《答难摄生论》,更详细地进一步阐述了本身的观点。《摄生论》和《答难摄生论》合在一起看,才气更体系地看出嵇康关于摄生的实际。这两篇文章在古文中算是很长的,这里只扼要地先容嵇康的首要观点。
如此人,曾不得四十!
中国传统文明中比较有体系的养心机论首见于魏晋期间。有关摄生的题目,固然先秦已有零散阐述,两汉也续有阐扬,但真正成为存眷的热点、构成会商飞腾是在魏晋。魏晋时士族鼓起,摄生文明在知识阶层开端风行,并借由知识阶层逐步走向官方。以是魏晋期间在中国摄生文明生长中是一个最首要的环节。
就是说,神仙有,但学不成,而浅显人的生命不是定命,通过修炼能够耽误,达到几百岁、千把数都是有能够的。立了这个观点做前提,嵇康接下去就谈通过甚么路子能够达到摄生延寿的目标,用他本身的话讲就是如何“导养得理,以尽性命”。嵇康提出了很多至今也没有过期的首要观点,简括起来讲,我以为首要有上面几点:一,形神相须。嵇康把人的生命分为形(物质的)、神(精力的)两个部分,以为这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成分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比陶弘景略晚的颜之推(531—约590年今后)在《颜氏家训》中专门有一章谈摄生。琅邪颜氏是当时的门阀士族之一,在家训中谈摄生,正可证明摄生文明在当时士族中的风行。颜之推对摄生的观点根基上也就是当时的代表性观点。他的根基观点实在跟嵇康差未几,以为神仙或许有,但不鼓励后辈去修炼,他以为那是徒劳无功的:“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以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肯汝曹专精于此。”但珍惜身材,讲究摄生,则是可行的:“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味,慎节起卧,均适酬酢,忌讳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短命者,吾无间然。”
明显,在摄生体例上葛洪主张掌控中庸之道。他在这段话的前面引《仙经》曰:“摄生以不伤为本。”不伤生就是摄生。掌控中庸之道,就是为了不伤生。这个事理对我们当代人的保健摄生仍然具有首要的指导意义。一些报酬了寻求强身而大量活动、强力熬炼、应战极限,或过分寻求营养、不需求地进补,不但无益并且有害。
颜之推对摄生文明的进献,在于他特别重视到摄生与环境的干系。古时求仙的人常常想与世隔断,躲到深山里去修炼,这实在是一种胡想,人不成能分开发展的环境,也不能分开社会。摄生必须在环境中养,必须在社会中养,不成能伶仃一小我养,人总会遭到环境或者社会如许那样的影响。是以,摄生的题目就不能不联络环境和社会一起来考虑。
葛洪以后,闻名的摄生家另有齐梁期间的陶弘景(456—536年)。陶弘景和梁武帝萧衍很有友情,他固然三十六岁以后就隐居句容的茅山不仕进,但梁武帝每遇军国大事常常咨询他的定见,以是时人给了他一个“山中宰相”的外号。陶弘景读书甚广,特别精通医药学,撰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著作,尤以《本草经集注》最为闻名,对隋唐今后药物学的生长有严峻影响,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首要职位。陶弘景幼读《抱朴子》,对葛洪很佩服。葛洪倡导服药、炼丹,陶弘景也耐久处置药饵、炼丹的研讨。在丰富经历的根本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度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
魏晋人珍惜生命另有别的一个启事,就是他们方才经历了一场社会的大动乱,并且还持续糊口在这个动乱的余波中。这场大动乱就是汉末的农夫大叛逆,以及由农夫大叛逆所激发的军阀大混战,和随之而来的饥饿、瘟疫、灭亡。在这场大动乱里,中国的人丁几近减少了80%—90%。据金兆丰《中国通史·食货》统计,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天下户数是1607万户,人丁是5006万,到三国末年魏蜀吴合计只要户数149万户,人丁剩下560万,几近减少了90%。曹操的诗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诗也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这根基上是写实,并不夸大。这场大动乱极大地耗损了这个国度的元气和民族的精气,以是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不但政权更迭频繁,人的寿命仿佛都遍及收缩,如果我们统计一下魏晋名流的寿命,就会发明阿谁期间享高寿者甚少,而短折的甚多。比如建安期间的三曹七子,除了曹操活到六十五岁,孔融活到五十五岁,其他曹丕(187—226年)、曹植(192—232年)、王粲(177—217年)、刘桢(?—217年)、徐幹(171—218年)、阮瑀(约165—212年)、陈琳(?—217年)、应玚等人都只活到四十来岁。魏时的荀粲(约209—约237年)、王弼(226-249年)只活了二十几岁,嵇康只活了三十九岁,其他如何晏(?—249年)、夏侯玄(209—254年)、钟会(225—264年)也不过四十来岁。西晋的“二陆”:陆机(261—303年)、陆云(262—303年);“两潘”:潘岳(247—300年),潘尼(约250—约311年);“一左”即左思(约250—约305年),也都只活了四五十岁。这些人或死于疾疫,或死于政争,善终的很少。魏晋士族固然糊口都相称优裕,却没法制止早死,是以如何耽误贵重的生命,享用更多的繁华繁华,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巴望与抱负。这类心态培养了摄生文明的肥饶泥土。
三,摄生要重视饮食起居。不要久坐,不要久行,不要久视,不要久听。不饿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不渴的时候不要勉强饮水。身材要常常活动,但不要过分,吃东西要少一点,但不要到饥饿的程度。夏季的早上不要空肚,夏天的早晨不要饱食。早上不起太早,早晨也不睡太晚。
可见,摄生题目在士族精英分子中已经变成常常性的话题。而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停止实际切磋,天然也有很多人付诸糊口的实际。如东晋的葛洪(284—约364年)也有一篇《摄生论》,粗心与嵇康差未几,但远不如嵇康深切,不过有些处所讲得较细。上面择要先容几点:一,摄生要除六害。六害是:一名利、二声色、三货财、四滋味、五佞妄、六沮嫉。这跟嵇康说的差未几,但增加了“货财”,以为蓄货贪财也是对生命有害的。别的“佞妄”“沮嫉”特别概括了几种负面心机,比嵇康说得详细。
除了这五难以外,另有各种来自其他方面风险生命的身分,也不能忽视。嵇康就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庄子·达生》讲到有个叫单豹的,摄生养得很好,七十岁了还像个年青人,成果却被老虎吃掉了。又有个叫张毅的,外功练得很好,能够飞檐走壁,成果却得了内脏发炎的病死掉了。就我们明天的景象讲更庞大了,大至战役、天然灾害、环境净化,小至报酬变乱、风行病、车祸,都能够夺人道命。如果摄生不能兼顾这类种方面,还是达不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环境对人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熟谙到了,全部地球环境恶化,已经对人类的安康产生庞大的风险,如果不能改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让它持续恶化,人类再如何讲究摄生也是徒然。关于这个题目,在颜之推的期间天然不成能有明天如许深切的熟谙,但是对于社会跟摄生的干系,他们已经熟谙到了。颜之推在《摄生》中警告子孙:“夫摄生者先须虑祸,满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摄生要先考虑避开祸害,保全生命,有了生命,才气摄生,生命保不住,谈摄生就是白谈。这里提出“虑祸”的题目,就跟环境和社会有关,而侧重于社会。
起首,谈摄生得处理一个前提性的题目,即生到底可不成以养,或者说生命的是非究竟是一个定命还是一个变数。儒家有一个观点,说“存亡有命,繁华在天”,这句话常常被一些人做俗气的解释,成果就变成阎王把握人的存亡簿,存亡簿上记录着人的寿命,都是早就定好的,多活一刻少活一刻都不成能。如果遵循这个观点就不必谈摄生了,养与不养都一样。玄门则与此相反,不但以为寿命能够耽误,并且只要修炼得法,人还能够长生,变成不死的神仙。嵇康的《摄生论》起首就辩驳这两个极度,说它们“两失其情”,而提出本身的观点: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天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四,兼养为功。摄生要重视到各个方面,哪个方面都不能忽视,都必须兼顾到。而普通人很难面面俱到,以是嵇康说:摄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断,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
中国传统的摄生术,最首要的有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等)、行气(如各种气功)、炼丹服食(如五石散之类)、房中(如男女双修之类)四派。这四派的研讨在魏晋期间都已经具有了相称的范围,限于篇幅这里没法细讲。我只想特别指出,炼丹一派本是为了摄生、延寿,却不测埠变成了后代化学的鼻祖,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此有充分的必定,已经成为天下科学界的共鸣。
三,养神养形,都要慎微。不管服药饵(嵇康认同“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节饮食、慎寒暑、寡嗜欲,都不能忽视点点滴滴的尽力,即所谓“一溉之功”(用给植物浇水做比方,每一次灌溉都是有服从的),制止“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
二,神为形之君。形神固然相互依存,但有主次之分,神是主,是君;形是次,是臣:“精力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以是在摄生中,养神重于养形,养心重于养身,摄生要“修性以保神”“放心以满身”。
颜之推讲:“夫生不成不吝,不成苟惜。”“苟惜”就是没有原则的珍惜。珍惜要有原则,不是在甚么环境下落空生命都可惜。如何落空生命是可惜的呢?颜之推说:“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这里讲了四种环境,第一,“涉险畏之途”,就是没有需求而走伤害的门路,如许死掉是可惜的。举个例子,有人不遵循交通法则,为了抢一秒两秒,冒险穿过马路,成果被车轧死,这是不值得的。有人用心开快车,所谓“飙车”,与朋友争胜,抖威风,成果撞死,这也是不值得的。长江涨大水,另有人用心去泅水,表示本身很英勇,成果淹死,这也是不值得的。如许的例子很多,实际中死于这类没需求的冒险之事时有所闻,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第二,“干祸难之事”,就是做一些不好的特别是犯法的事,如许死掉也是可惜的。比方拉帮结派干好事,争风妒忌,聚众打斗,发卖毒品,因此被打死或判罪而死,如许的死明显是不值得的。第三,“贪欲以伤生”,因为贪财或纵欲而伤害身材,如许也是可惜的。如许的例子很多,现在特别遍及,贪污腐蚀、卖官贿赂、包养情妇、纵欲伤身,几近每天报纸上都能够读到如许的故事,如果是以而伤害身材乃至丢掉性命,天然也是不值得的。第四,“谗慝而致死”,被人谗谄,被人说好话,或本身说别人的好话,谗谄别人,因此致死。如许的事常常产生在争权夺利、争风妒忌的过程中,明显也是不值得的。
颜之推对摄生文明的别的一个进献,是对峙儒家思惟中寻求生命意义的主动一面。人和动植物都有生命,但人有灵魂,人需求意义和代价才活得下去,动植物则不需求。以是人的摄生就不成能跟动植物一样,一只乌龟能活几百年,一棵树能活几千年,如许无知无识无灵魂偶然义无代价的生命,并不是人所寻求的。人的摄生在底子上是寻求成心义有代价的人生,让如许成心义有代价的人生更长一些,更充分一些。以是摄生是要养成心义有代价之生,不是养偶然义无代价之生,摄生是要在寻求品格的前提下去寻求长度,如果二者不能得兼,则宁肯取品格而不是取长度,生命的品格比生命的长度更首要。不讲究生命的品格而只是活着,这叫苟活,如果摄生只是重视长度而不重视品格,这叫苟养。生不成不养,但也不成以苟养。
这类激烈的感情是摆脱了把本身定位于皇权的仆从和东西—所谓“莫非王臣”—的心态,认识到我就是本身的仆人的人才会有的。以是魏晋期间摄生文明的发财是以士族社会为背景的,没有士族阶层的产生,就没有个别认识的觉醒,没有个别认识的充分觉醒,就没有摄生文明的逐步提高。
四,摄生要保持好的心态,做到气定神闲,宽泰自居,澹泊自守。不可讹诈,不跟人争斗。要积德,不要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