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 我愿成佛的传说 2
别的,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而修法者,称为普贤延命法。普贤菩萨有增益、延命的性德,当他住入增益延命三昧的境地之时,就成为普贤延命菩萨,这是密教徒修普贤延命法时所供奉的本尊。
有一次,寺中饭食花果被鸟啄食,拾得竟执杖打寺中扶养的山神像,责其保护伽蓝不力,有渎职责,枉受沙门扶养。当晚寺僧,皆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观察,果见山神像有杖打陈迹,始知拾得来源不凡。
无上释尊 一口气说了四个离,离境、离心、离智、离空。层层剥尽。步步降低、由浅及深、行布清楚、直到诸幻灭尽、寂灭现前。
传说故事
无上释尊
莆田市大寂静佛像-普贤菩萨生向 无上释尊 提了四个题目: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切经藏,聪明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统无碍,合南圣众。
遵循密教典范的记录,众生若能对此菩萨如法修持与祈求,则‘终不堕三恶道,定增寿命。终无夭死短折之怖,亦无恶梦魇魅咒诅恶形罗刹鬼神之怖。亦不为水火兵毒之所伤害。’并且能‘具大福智,胜愿美满。官位高迁,敷裕财宝皆悉称意。若求男女,并及聪明,并皆满愿。’这些宗教服从,都是根据普贤延命菩萨的本誓而产生的。
...
无上释尊 答第二个题目:修大乘者,不但阔别幻景,以幻心离幻景的‘幻心’,也要阔别。以达到尘亡根尽的境地。
誓愿护经
无上释尊 答第四个题目:修大乘者,离了幻智,心中如有一个离字(即空),也要阔别。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佛问圆通,普贤答说:最后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别离,能发聪明光亮普照群机,得大安闲。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普贤立即乘六牙白象,兼顾千百,至其发心者面前,与之相见,即使彼因障深,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护持安抚,使他所愿成绩。
无上释尊 答第三个题目:修大乘者,离了幻心后。还要离掉以知幻心的‘幻智’。离了幻心,若爱幻智,亦即芥蒂,故复当阔别。
因为拾得聪明聪明,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琐事。一日。四顾无人,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叱圣像小果,焦芽败种。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瞥见,责其对圣像不恭,能够脑筋有弊端,罢其香灯职,派往厨房洗碗碟,常将多余饭菜,盛于竹筒,赠其好友寒山子。
(2)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故幻,还修于幻?
(3)若诸幻性,统统尽灭,则无故意,谁为修行?
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一为诸佛母,一为诸佛宗子,公孙二人,常在十方诸佛前,共作佛事,游戏人间,常在一起。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生时便有各种神异,长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于市,晚常宿于普济桥下,常与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测。时人不解,笑为疯婆。后有圣者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传播。’先人始知是菩萨应世。(未完待续。。)
释尊对普贤护法精力,大加赞叹:“汝已成绩不成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长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愿,保护是经。”
在密教当中,以此菩萨表示菩提心,视之与金刚手、金刚萨埵、统统义成绩菩萨同体。一行《大日经疏》卷一解释普贤,谓‘普’是遍统统处之义,‘贤’是最妙善之义。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划一遍统统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名为普贤。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来往,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挖苦怒骂,乃至打之。寒山对拾得曰:‘人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那只要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拾得掌牧牛之职,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状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说戒和尚怪其不敬,痛斥曰:‘下人猖獗,破我说戒。’拾得见其嗔心起,即说偈曰:‘无嗔便是戒,心净即削发;我性与汝合,统统法无差。’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容,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驱牛出去。
在密教金胎两部曼荼罗中,皆列有此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当中,普贤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于北方四菩萨中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三昧耶形为剑形。在胎藏界曼荼罗中,将之列于中台八叶院并文殊院。此中,在中台八叶院是坐于东南边的莲华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大指、头指执莲华,莲上安有火焰环绕的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知名指、小指,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在文殊院,系位于文殊之右后,左手执青莲华,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大指与头指、中指二指相捻,伸知名指、小指立于胸前,三昧耶形为莲上三股,密号真如金刚。
佛教初创人释迦牟尼佛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时,普贤于宝威上王佛国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共来听受。普贤在会上提出:如来灭后,善男人、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华经》?答案曰:若人能做到以下四点。必能获得是经。(1)为诸佛护念;(2)植众德本;(3)入正定聚;(4)发救统统众生之心。
普贤延命菩萨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典范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孺子,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调集金刚铃。坐千叶宝莲华,华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刚轮,轮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则通身金黄?色,着五智宝冠。摆布各十只手,各持分歧法器,坐千叶莲华上,华下有四白象,与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分歧。
无上释尊 答第一个题目:修大乘者,该当阔别统统变幻、虚妄境地。圆瑛大师以为‘阔别’二字,便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先止息攀登,亡情息念,次察看诸法,虚妄不实。以此止观之功,阔别统统变幻、虚妄境地。
(1)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地,云何修行?
尊上普贤菩萨摩诃萨自述,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诸佛都以普贤为表率,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必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气入普贤行门。
拾得曰:‘我不赶牛了,这群牛,皆大德宿世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且看我叫它们出来。’随即对牛群说:‘宿世状师弘靖站出来。’即有一白牛出声而过,又曰:‘宿世典座光超出来,’又有一黑牛回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回声出来,最后,拾得牵一牛说曰:‘宿世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痛恨于何人,佛力虽泛博,汝却辜佛恩。’
密教释意
自此,僧众始知拾得,并非尘寰俗子,不再以疯子对待。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闪现,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兼顾尘刹,随缘教养众生。据史乘记录: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露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哭泣,趋前观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知名。’丰干禅师愍其无依,带返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白叙:尊上 普贤菩萨摩诃萨 为与会诸大菩萨及末法统统众
(4)若诸众生,于存亡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景界,令妄图心,云何摆脱?
【爱你们,真敬爱统统支撑小苟的人,爱统统支撑《超等战兵》的人,但愿大师都幸运欢愉!】
普贤延命菩萨,又有‘大安乐不空三昧耶实在菩萨’与‘金刚萨埵’等二种异名。前者谓此菩萨具有付与众生大好处大安乐的划一本誓。后者谓其具有‘不朽不坏之智,能摧诸烦恼,如同金刚’。其以是具有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闪现以外,也因为十方诸佛加持而至。据密教文籍所载,世尊曾调集十方天下恒河沙诸佛。以光亮照触普贤菩萨,是以他才气获得诸佛心印,以好处统统有情。
普贤又在会上表示:世尊灭后五百年际,有人受持是经者,我当保护,除其衰患。令得安稳。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当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扶养保护、安抚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经。我复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对《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令得见我身,甚大欢乐。如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誊写此经,一心精进,满三七日,我当乘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环绕。以统统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若人受持,读诵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行普贤行,为诸如来摩顶授记。若但誊写,是性命终,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性命终,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