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齐心
“实在姐姐大可不必如此。”丽嫔永久那么心直口快,再度说出了世人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建昭帝含笑看着她,眸光倏然一滑,便滑向了宝座下方俏立的那一道倩影。
世人俱皆直身落座,建昭帝便侧首望向仍立在阶下的充嫔,将那专注而带着热度的眸光,尽拢于对方身上:“爱妃也快快归座去吧。”
她越说声音越低,目中水波盈盈,似得见天颜的冲动,又似与久别的爱侣相逢,不知蕴了多少情素在此中。
他赶紧扶稳充嫔,恋恋不舍地收回了手。
这一刻,天子心中有着无穷感慨。
天然,她也只敢想想罢了,面上倒是要多端庄有多端庄。
啧,这才有点儿宫斗的架式。
李太后那里会真恼了他,只轻斥道:“这会儿倒想起你母后、你媳妇和你闺女来了?”
丽嫔语罢,眸光流转,忽尔一笑:“哎呀,这说着话,陛下就到了呢。”
实在想不起这是谁了,只能一句爱妃走天下。
满殿嫔妃齐齐在心中吼怒。
再夸姣不过了。
就很夸姣。
总之,后宫嘛,你懂的,这类事情委实并不鲜见,起码建昭帝比元光帝那狗天子好得太多了,那元光帝……呸、呸,那老肥男才真是臭不要脸呢,活脱一个昏君。
便连红药亦是瞠目结舌。
充嫔在他怀中抬起眼眸,与至高无上的圣天子柔情相对,语声娇且颤:“臣妾……无事,臣妾失……失礼了。”
圣天子陛下劈面,她一个小小宫女,那是绝对不能出言诽谤的,连想都不能想。
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当中,狗男……子伟岸如天子陛下,与嫔妃公开眉来眼去,这也太有感冒……流种子说的就是陛下啊,真是人不风骚枉中年。
“咔巴”一声,红药抬手合上了自个儿的下巴。
众女俱皆大惊,忙看向殿门,果见侯敬贤正绷着张老脸,寂然立在门边,在他身后,正晃过一角明黄的衣袍。
这略显低柔的语声,让充嫔的身子不由一颤,旋即秀项微弯,启唇轻语:“谢陛下。”
只是,倒也不能过分,到底本日乃是阖宫举宴,满殿皆是眼睛,万一伤了别个美人儿的心,却也不好。
贱人!
可贵这些高位嫔妃这般同心,你一言、我一语地寒伧人,也算替众女出了口气,大师伙儿自是笑得高兴。
再一个,他家母后也不欢畅了。
她于客岁夏天产下一子,不久后便由和嫔晋位为和妃,住进了畴前宁妃的住处――钟粹宫。
“姐姐是用心来得这般迟的吧?”笑声未歇,丽嫔语声便又响起,嘎嘣脆的京腔,利落极了。
到底她是个直性子,这一开口,便道出了统统人的心声。
与之相较,建昭帝温文漂亮,看着就扎眼,更别提人家励精图治,宿世此生都把大齐管理得很好了。
周皇后倒是微微点头,面上还含着笑,却也没说话。
臭不要脸!
有点儿意犹未尽。
充嫔倒是恍若未闻,只向上微一折腰:“太后娘娘、皇后娘娘恕罪,妾因要吃药,多担搁了一会儿,这才来得迟了,并非故意为之。”
连续串带有警告意味的响动,终是惊醒了美人在怀的建昭帝。
带着水音的语声,似能化散民气,话声未了,她忽似站立不稳,“嘤咛”一声,堪堪便要软倒。
简朴一句话,便将这身衣裳拔到了极高处,却将那著衣之人,贬到了灰尘里去。
小孩子都在呢,建昭帝就想风骚,也要看个场合不是?当着孩子们的面儿,他这个当爹的也美意义。
心中转着动机,建昭帝脚步不断,行珍宝座阶前,方回身冲着下方摆了摆手:“众爱妃平身,都坐,都坐。”
这是丽嫔的未尽之言。
却不知,这出挑的美人儿又是哪位?
瞧着倒是怪眼熟的。
太后娘娘专意盯着茶盏上的描金纹,一声不出。
诸嫔妃纷繁起家见礼,刹时间,殿中似拂过一阵暖风,再不复此前的剑拔驽张,美人们扬起笑容、飞出娇音,那一声声又甜又嗲的“拜见陛下”,的确能把人给酥化了。
一刹儿的工夫,红药很想掏把瓜子出来嗑嗑。
这话一出,世人俱皆笑了起来。
“有了这身儿衣裳,纵使这殿里站了一万小我,纵使姐姐老成了嬷嬷,陛下也能头一眼瞧见的。”
满殿莺燕、姹紫嫣红,倒是终不及那素洁天鹅、高慢冷月来得醒日啊。
“贤妃姐姐这么一说,充嫔可比本宫大了快十岁呢。”此时说话的乃是和妃。
红药在旁暗自咋嘴。
“人靠衣装”么,没了这身华服,你充嫔也不过一个半老徐娘罢了。
出于某种奇特的心境,这笑声显得格外清脆,直如万鸭齐鸣,几乎没把屋顶给掀翻。
建昭帝眼疾手快,上前一把便揽住了那一握纤腰,清隽的脸上,漾满了体贴与柔情:“爱妃谨慎些,但是有那里不舒畅?”
建昭帝负着两手阔步走来,朗声笑道:“朕还想悄悄儿出去呢,丽嫔倒是眼尖得紧。”
建昭帝真来了!
统统人都听懂了,且深觉得然。
“臣妾失礼啦。”丽嫔笑靥如花,一身火红的红裳,映出她美艳的容颜。
所谓枪打出头鸟,充嫔既然要出这个风头,那就需做好被大风刮掉一层皮肉的筹办。
说着便盈盈而起,屈身见礼。
狗……!
“嗯咳。”李太后清脆地咳嗽了一声,端起茶盏漱了漱口,“噗”一口喷进了青瓷盂。
她本是江南人士,虽生得不甚美,却胜在婉约细致,那京腔里亦带着绵软的调儿,非常动听。
到底是大场面,若少了这出戏码,却也无趣。
回顾召来个小寺人,命其将充嫔扶回座中,建昭帝这才颠颠儿地走了过来,腆着脸道:“母后恕了儿吧,儿来得迟了。”
高低打量了充嫔两眼,和妃温婉的脸上笑意盈然,作势举手施礼:“姐姐在上,小妹一时讲错,您多包涵。”
太后娘娘的不虞,便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