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7 拔毒食鲜
然此意,却出自赫赫威名之蓟王刘备。又授予名满天下之儒宗郑公。自另当别论。
河豚有毒,却鲜美非常。拔其毒而食其鲜,便是明主所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亦是霸道。
待群臣起家,刘备又道:“王仲任,将儒学之士,分为四等:儒生、通儒、文人、鸿儒。且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保持篇章者为鸿儒。’又曰:‘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以己度人。却不知王仲任,(自)己何所属?”
亦可比在“月旦评”上,得许劭一语点评。不管是谁,必身价百倍,世俗传播,觉得嘉话。“月旦评”因此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此,便是帝王之心。蓟王能贯穿汉武之意。足以申明,时至本日,当可为天下共主矣。
蓟王此问,大有深意。能为王充盖棺定论者,此时此地,唯有一人。
上党山中,坞堡连横。因受常林分谷之义,皆以常家坞,马首是瞻。悉知常林应蓟王徵辟,退隐蓟国二千石高官。摆布邻里,皆弹冠相庆。等着常林安设,便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共赴蓟国安居不提。
一言蔽之。『在同一思惟的前提下,分门别类,学乃至用。』
郑泰笑答:“方士多侍神鬼,方术多假神鬼。而我主所欲,乃去芜存菁。蓟国‘经方’,不为装神弄鬼,只为国、为民所用。故自元素令而下,方技馆一众属吏,当不信神鬼。”
史子眇再来:“拜见皇后。”
宾主落座。常林将同亲司马直手书,细细看过。这便平揖相问:“敢问贵使,叔异所举‘元素令’,是何职也?”
兵荒马乱,群盗蜂起。自当避入强国,方可保一世安然。
常林这便觉悟:“王上欲用本门,以克神鬼乎!”
“本来如此。”常林又问:“贵使当知。常某乃一介墨客,对方术一窍不通。叔异所托非人也。”
蓟王门下督郑泰,携重礼徵辟家主常林,常伯槐。
郑泰亦知局势严峻,这便起家:“敢不从命!”
刘备悄悄点头:“郑公乃当世儒宗,郑学即国粹。王仲任一家之言,虽有可取之处,却也不敷与郑学相提并论。所著篇章,当交由郑公去芜存菁后,合称‘王论’,传习后代。不知郑公觉得然否?”
闻蓟王亲下王命,将王充《论衡》等篇章,交由郑公训诂,归入郑学门下,称“王论”,传承后代。因而,天下桓谭、贾逵、王符、王充等,“无神论”门徒,闻风而动。齐来蓟国。
饶是郑玄,亦五体投地:“老臣,定不负主公所望。”
时放学派并起。为寻章摘句,证本派为尊,乃至有人不吝贿赂内官,削改兰台内皇宫藏书。足见家世之争,何其狠恶。擅将别人学说,收归己用,天然是门派大忌。
“贫道领命。”史子眇领命而去。
何为明主。蓟王善用“王论”,足见一斑。
能得郑公亲手训诂,门派弟子与有荣焉,门派学说善莫大焉。此,便称为“王化”。
郑玄乃汉末儒宗,所创郑学,人称“通学”。其,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及谶纬之学注经,不守流派之见,从而创郑氏家法,立郑氏经学体系。在郑玄之前,儒者各守师法、家法,壁垒森严,少有会通。自郑玄遍注群经,使今、古文经合流,殊途同归,融会一统为新经学。
公然。郑玄眼中慧深如海:“既得明主,大汉三兴在望矣。”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言及此处,刘备忽心生感悟:“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非是灭尽傍门,而是‘以儒为宗,集百家之大成’。兼容并蓄,一统学术。正因如此,时至本日,百家仍有传人,香火不竭。而饱学之士,身兼诸家之长,号‘通儒’。”
何后乃是过来人。史道人之意,焉能不知。略作计算,这便答道:“如此,暂定月中为好。”用后代的话说,三月中旬,乃是何后排卵期。
郑泰欣然点头:“然也。”
蓟王企图之深,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因而乎。百官又看郑玄。
“万事皆备。”史子眇微微一笑,统统尽在把握:“待皇后算准光阴,便可依计行事。”
“郑学”、“王论”,一字之差,高低立见。由郑玄操刀主编,去芜存菁。换言之,蓟王之意,乃是将王充学说,一统到郑学之下。
十今后,上党山中,常家壁坞。
此言一出,百官终是放心。
闻此言,常林霍然站起:“贵使且速引我去见王上。”
郑泰一愣:“何其急也?”
洛阳,西邸。
蓟王乃问,若按王充对“儒学之士”的分类,王充本身又属于何种。
“如何?”自见过麻姑,何后已坚信不疑。
郑泰答曰:“元素令乃方技馆之长令。方技馆,乃我主为收罗天下经方,为国所用而新置。为蓟国第十四令。秩比二千石。”
郑玄起家言道:“依老臣之见,王仲任当属‘世之鸿儒’。”
“郑公乃当世儒宗,自毋需多言。然本门学说,却与时下大兴之儒术,多行冲突。若此中精华,皆被视为‘大逆之言’而尽数删去。即便传世,亦名存实亡。如同行尸走肉。”常林急道:“事关本弟子死存亡,焉能稳坐!再行担搁,恐不及也!”
在郑玄之前。博士说经,常常烦琐寡要,乃至其注解笔墨,远超原著。郑玄博洽经传,善于训诂(注①),其注经,“文义自解,故不言之,凡说不解者耳”。故经注繁复,用字常常少于原文。郑玄著作,遵守“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原则。令学者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事半而功倍。
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教诲、汗青、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机器制造等,诸多学科。一言蔽之,兼容并蓄,乃是郑学最大特性。若将王充所著称为“小百科全书”,郑玄所著,便是“大百科全书”。
正因郑学乃是“通学”。故蓟王才亲下王命,将“方技”,亦列入郑学门内。与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教诲、汗青、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构造等并列。
诚如蓟王所言。
见常林深思不语。郑泰遂晓以短长:“来时,我主已命郑公,训诂桓谭、贾逵、王充、王符等先贤所著籍册。并称‘王论’,传播后代。”
常林唤来嫡妻、季子,叮咛谨守壁坞,善待邻里。这便登车,直奔蓟国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