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指导法 草姜调 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便是归经。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不管矣,而以名医自大者,亦蹈此弊,实可悔恨!温摄法 理中超 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凡吐血服凉药及津润益甚,外有酷寒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持续,脉虚细有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成走于贞元一起,留滞痰涎也。
水肿病 有阴阳 肿,皮肤肿大。初起目下无形如卧蚕,后渐及于一身,按之即起为水肿,按之陷而不起为气肿。景岳以即起为气,不起为水,究之气行水即行,水滞气亦滞,能够分,能够不必分也。只以阴水,阳水为别离。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以是撞之使鸣也。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成畏攻而养病。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机密》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常山入 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成用常山以截之。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七饮痛 二陈咽 停饮作痛,时吐净水,或胁下有水声,宜二陈汤,加白术、泽泻主之。甚者,十枣汤之类,亦可暂服。
虚痨第三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乏、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启膈饮 理普通 启膈饮亦是和胃养阴之意。但此方泄肺气之郁,彼方救肾水之枯,一阴一阳,宜择用之。
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不足,阴常不敷。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六合之气以生,有生之气,便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六经辨 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本来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知虚肿 参术良 老弱病久,肿渐成,脉虚者,加人参、白术之类。
五悸痛 妙香诠 悸痛,即虚痛也。痛有作止,喜按,得食稍止,脉衰弱,宜妙香散或理中汤,加肉桂、木香主之。
便清利 阴水殃 小便自利、口不渴属寒,名为阴水。
葶苈饮 十枣汤 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嗽气喘,心下停饮,两胁满痛者,以十枣汤主之。
寄意存 补金匮 喻嘉言《寄意草》中,如麻黄附仔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金匮》所未及。
肩斯道 勿炎凉 群言淆乱衷于圣,以斯道为己任,勿与世为浮沉,余有浓望焉。
垂体例 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贤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医治。
亲信痛胸痹第七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心胃疼 有九种 真肉痛不治。今所云肉痛者,皆心胞络及胃脘痛也。共有九种,宜细辨之。
法外法 辨微茫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更法外有法,不成不辨而治之。
虚痨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慌、梦遗、来往寒热、怠惰、嗜卧、倦怠、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李唐后 有令媛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着《令媛方》《令媛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订,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企图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痢症第六
朝暮吐 别离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别离而药之。
四大师 申明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师,《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恪守肾气,术附汤恪守脾气,耆附汤固保卫气,归附汤恪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六君类 俱神丹 六君子汤加姜附及附子理中汤之类。
六食痛 平胃煎 食积而痛,嗳腐吞酸,其痛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山查、谷芽主之,伤酒,再加葛根三钱、砂仁一钱。然新伤吐之、久伤下之为正法。
温燥行 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徐尤着 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推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着《尚论篇》,主张过分,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湿热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阴水盛 加桂姜 五皮饮加干姜、肉桂、附子之类。
二神方 能起死 尤在泾云∶民风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发展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真武剂 治其源 经云∶其标在肺,其本在肾。真武汤为治喘之源也。
薯蓣丸 民风弭 《金匮》薯蓣丸。自注云∶治虚痨诸不敷,民风百疾。
肾水亏 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命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通不痛 调和奉 公例不痛,气血调和也。高士宗云∶通之之法,各有分歧。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蔼,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不过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便短缩 阳水伤 小便短缩、口渴属热,名为阳水。
归脾汤 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腹中痛 照诸篇 脐上属太阴,中脐属少阴,脐部属厥阴,两胁属少阳、厥阴之交界空中,宜分治之。然其粗心,与上不异。
二注痛 苏合研 入山林古庙及见非常之物,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苏合丸,研而灌之。
六淫逼 经道摇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动摇。
调行箴 须牢记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牢记之。
若虚胀 且迟疑 细心诊视,勿轻下药。
气骤滞 七气疏 七气汤能疏浚滞气。
虫丸 干血已 《金匮》大黄 虫丸。自注∶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热偏盛 加清冷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统统血 此方饶 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能够统治之。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
痢门方 皆所忌 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即经络反面,温散而调营卫,外邪一解,痢亦松去。若概觉得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堕入变剧者。
阳水盛 加通防 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之类。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士材说 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倒是守常,初学人所不废也。
胃脘闭 谷食难 胃脘干枯闭小,水饮可行,食品难下。
七情伤 上损是 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成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金匮法 可回天 《金匮要略》中诸群情,皆死症求生之法。
本冲任 中溉浇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长沙室 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气喘第九
五皮饮 元化方 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丹溪出 罕与俦 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成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难经出 更洋洋 洋洋,昌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分歧者,当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山风卦 指南车易中旨 费居诸
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桂葛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成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桂苓类 肾气论 仲景云∶气短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兼喘促 真武汤 肿甚、小便倒霉、气喘、尺脉虚者,宜真武汤暖土行水。间用桂苓甘术汤化太阳之气,守服十余剂;继用导水茯苓汤二剂愈。古人只重加味肾气丸,而不知其补助阴气,反益水邪,不成轻服也。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太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成不沉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隔食反胃第八
辨真假 明轻重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有力。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二症各有轻重。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先人群情穿凿,俱不成从。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绳尺》,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建中汤 金匮轨 小建中汤及加黄 、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此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乃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敷。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消,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中风第二
迨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白叟。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先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遵之经 断自我 《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过分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真假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若黄土 实翘翘 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
胃阴展 贲门宽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高鼓峰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品入;鄙人之幽门、阑门津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咳嗽第四
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窜改而赤,是谓血。
病中良 勿过分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成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过分,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热胜湿 赤痢渍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呼应。
实喘者 痰饮援 喘症之实者,风寒不解,有痰饮而为之援,则咳嗽甚而喘症作矣。
各医书 伎止此 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不管已。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金水母 主诸坤 肺属金而主上,肾属水而主下,虚喘为天水不交之危候,治病当求其本。须知天水一气,而位乎天水当中者,坤土也。况乎土为金母,金为水母,危笃之症,必以脾胃为主。
参竺典 大地理单腹胀 实难除 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
寒侧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安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乃至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化之势,唯《令媛》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先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青龙辈 撤其藩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表里合邪,以两撤之。
诊脉法 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三气痛 香苏专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又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赤豆散 下血标 粪前下血为近血,《金匮》用当归赤小豆散。
温肌腠 外清闲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外相。
六君子 妙难言 六君子汤加五味、干姜、北细辛,为治喘神剂。面肿加杏仁;面热如醉加大黄。此法时师闻之,莫不惶恐,能读《金匮》者,始知予言之不谬也。
下损由 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成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成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分,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必读书 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师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按照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湿胜热 白痢坠 湿,阴邪也。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 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高文者 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 ,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分歧,遂闭门着书,觉得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脱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虚寒者 建中填 气度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寒气上冲,有头足,不成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又加椒性之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补药主方。
闭与脱 大分歧 风善行而数变,其以是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北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浚为先;北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消阴翳 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医之始 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医治之原,所觉得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疟为病 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一二方 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外相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觉得之帅也。
甘药调 复心机 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敷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蓄渐富,大命不倾也。
平冲逆 泄奔豚 冲气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脐下动气,久则上逆冲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
痛不通 气血壅 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敷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医学源流第一
大半夏 加蜜安 冲脉不治,取之阳明。仲景以半夏降冲脉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古圣之经方,惟仲景知用之。
薤白酒 妙转旋 栝蒌薤白白酒汤或加半夏或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之类,皆转旋妙用。
景岳出 着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着《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过新方八阵,实在不敷以名方。古贤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能够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然为某方乎?石顽续 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着《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胀为病 辨实虚 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取法上 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此中。切不成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快速体例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观看,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敷论也。
从俗好 别低昂 以上诸法,皆从俗也。然从俗中而不逾先民之矩 , 亦能够救人。
推至理 冲脉干 张石顽云∶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
吴萸饮 独附丸 妙在吴萸镇厥阴逆气,配入甘温,令震坤合德,土木不害。生附子以百沸汤俟温,浸去盐,日换汤三次。三日外去皮,放地上,四周以砖围,外以炭火烧一时,则附子尽裂,乘热投以姜汁,又如法制之。大略一斤附子配一斤姜汁,以姜汁干为度,研末蜜丸。以粟米稀粥,送下二钱。
乏火化 属虚寒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症属中焦、下焦火衰无疑。
七情病 溢如潮 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七情之动,出于五志。医书恒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宜以甘温之法治之。
又胸痹 非偶尔 胸膺之上,人身之太空也。宗气积于此,非偶尔也。
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前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大虚者 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日一发 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喑 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放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九热痛 金铃痊 热痛∶身热、脉数、口中热,宜金铃子、元胡索各二两,研末,黄酒送下二钱。名金铃子散,甚效。如热甚者,用黄连、栀子之类,入生姜汁治之。
四血痛 发笑先 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发笑散。
数子者 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凉泻法 令瘀销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成废。但古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觉得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一虫痛 乌梅丸 虫痛,时痛时止,唇舌上有白花点,得食愈痛。虫为厥阴风木之化,宜乌梅丸。
卤莽辈 只贞元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方中熟地、当归之润,以是济之。甘草之甘,以是缓之。常服保养之剂,非抢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长叹!阴霾盛 龙雷奔 喘症多属饮病。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若地黄之类,拥戴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
元阳伤 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后报酬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献可论 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着《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不异。
突然得 八方通 中风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寒与热 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热不休 死不治 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外疏浚 内畅遂 此二句是解以是发汗之故也。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中心健 四旁如 喻嘉言云∶执中心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血症第十
揆诸古 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 。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来往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胀闭痛 三物锄 腹满而痛,若大便实者,宜《金匮》浓朴三物汤,行气中兼荡实法,以锄其病根。
伤寒着 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贵重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贤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宜表散 麻芍条 外伤宜表散。东垣治一人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名麻黄人参芍药汤,一服而愈。
疟疾第五
嘉言书 独得秘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群情甚见透辟。
八冷痛 理中全 冷痛∶身凉、脉细、口中和,宜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兼呕者,吴茱萸汤主之。
水肿第十一
后作者 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敷观也已。
芍药汤 热盛饵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平胃加 寒湿试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久而不愈,送下香连丸。
杂病法 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统统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整齐互用,各尽其妙。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当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先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秘密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但是知名下士,煽乱先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满拒按 七物祛 腹满拒按,宜《金匮》浓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小承气汤合用,以两解表里之实邪也。
补天手 十二方 越婢汤、防己茯苓汤、越婢加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蒲灰散、 芍桂酒汤、桂枝加黄 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 汤。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邪气盛 去参良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插手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薛氏按 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略以四君子、六君子、清闲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抢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三日作 势放肆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流连难愈。
时贤法 左归餐 赵养葵用大剂六味汤主之。高鼓峰仿赵养葵之法以六味加生地、当归主之。杨乘六用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生地。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引入阳明,展开胃阴。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顾阳明之速效也。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越汉季 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五水辨 金匮详 病有从外感而成者,名风水。病从外感而成,其邪已渗入于皮,不在表而在里者,名皮水。病有不因于风,由三阴结而成水者,名正水。病有阴邪多而沉于下者,名石水。病有因风因水悲伤郁热,名黄汗。《金匮》最详,熟读全书,得意其旨,不然卤莽误事耳。药方中精义颇详,宜细玩之。
隔食病 津液干 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别名隔者,以食品不下而隔绝也。津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明今后 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能够博览之,以广见地,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他标剂 忘本根 唯黑锡丹镇纳元气,为喘症必用之剂。别的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及沉香黑铅丹,皆是害人之剂。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者,真知其病情,而无两可之见。丁壮肿病,骤起脉实者,加萝卜子、枳实之类。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非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见效哉。
诸方论 要拳拳 《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腹满痛而下利者,虚也。吐泻而痛,太阴证也,宜理中汤;雷鸣、切痛、呕吐者,寒气也,宜附子粳米汤。此以下利而知其虚也。胸满痛而大便闭者,实也。闭痛而不发热者,宜浓朴三物汤专攻其里;闭痛而兼发热者,宜浓朴七物汤兼通表里;闭痛、发热、痛连胁下、脉紧弦者,宜大黄附子汤温下并行,此以便闭而知实在也。若绕脐疼痛,名寒疝,乌头煎之峻,不敢遽用,而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妙,更不成不讲也。
以上言实胀之治法。
喘促症 治分门 气急而上奔,宜别离而治之。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成舍风而别治也。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金匮秘 细心看 《金匮》明显用半夏,先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若反胃 实可叹 食得入而很久反出,名为反胃。